【明報專訊】2023年11月的最後一天,也是本學期香港浸會大學「香港電影與社會」課程的最後一課,林家棟親臨參與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張志偉課堂的「香港電影有今生,冇前世?」專題講座。講座採用對談形式,希望借助能演能編能監的資深業界代表,解答近年一些熱烘烘的電影議題,像「香港電影困局」、「當中可有傳承」或「年輕觀眾可有貪新棄舊」等議題……林家棟認真思考,從容回應,與一眾大學生暢談香港電影現實、發展與未來,還有香港電影人未來的可能。
這天,過百名想一睹這位影帝真身的浸大學生帶着好奇與求知參與這次「派對」,說是「派對」,全因林家棟特意要求跟學生互動,想通過是次交流,知道學生對香港電影的看法,是故僅聚焦讀人文學系與電影學系的同學參與。
沿用電視劇演法受挫 學習前輩後人
張志偉一開始問林家棟何以在電影不明朗的後九七年代加入影圈。「內心」是林家棟在講座中經常提及和回應時用的字眼,在他眼裏「想」與「不想」才是決定事情的重要關鍵。當年毅然離開電視台這個舒適圈,只為更進一步。
要踏進陌生的電影圈重新嘗試,需面對更多不確定情况與挑戰。簡單如電影拍攝的自由度,也曾讓林家棟「水土不服」。他提及在拍攝《龍鳳鬥》(杜琪峯,2004)時,臨時收到對白稿,「我當然地沿用習慣多年的理解去演出」,但效果未如人意,「再看重播,發現未能配合胡燕妮姐姐的演出節奏,才意識到過去在電視台那一套慣性處理都沒法滿足導演要求,原來在電影鏡頭下容許更多可能」。
身處前輩與後輩之間的中生代,無論幕前幕後,林家棟從不為自己設限,他不時向前輩討教,希望取長補短;又嘗試從新一代視角看待事情,吸收新知識。他進一步對我們說:「大學的知識一定是專業的,但不能忽略經驗的重要,如今要面對一個疲弱的市場,難免讓人泄氣。面對夢想我們該如何自處,惟內心的堅持才是最重要,但重要又並不代表盲目。」
囿於門派風格易迷失 堅持「貼地」
席間被問及新導演應如何突圍昔日香港電影風光,建立「風格特色」,林家棟說:「王家衛被歸類為風格化導演前,也參與過許多不同類型的電影。新人在剛入行時,容易以學過的知識作『天書』,但忽略了原來電影有很多門派,不同導演有不同的說故事手法,如困在某個門派裏,或一心只為風格化,容易使自己陷入迷失。」他續說:「藝術就是堅持?商業就是妥協?其實『妥協』也是一種藝術。」這裏的「妥協」並非貶義詞,而是在既定的空間裏嘗試從不同角度與方法達至目標。他曾着一名剛畢業的電影系學生跟進後期剪接,好讓他能嘗試換一個新的角度看待故事。「妥協」於此,是靈活的,代表着和解的過程,即由自我理想和現實矛盾衝突的和解與調和,在堅持內心理想的同時,也嘗新與改變,開拓自己的視野。
林家棟深信,觀眾在乎的不僅是導演的風格,更重要是主旨,作品能否讓人產生共鳴,「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受眾不應只是小部分人,其對象更應是普羅大眾」。
從演員到監製,從編劇到填詞人,電影打開了一扇扇門,讓他在業界以不同身分穿梭自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作為演員,他堅持那顆進取的心,「我們必須『貼地』,導演如是,編劇如是,演員亦如是。(對我來說)不管什麼崗位的工作都要試,不好看的電影都要看」。至於在生活上,他認為演員要把觀察養成習慣,感受生活,吸收不同素材,為將來的演出作儲備。他又舉例周星馳的電影裏,哪怕是路過的小人物,也能讓觀眾印象深刻,足見周星馳在日常對人物細節的捕捉。
着重「一劇之本」 抓緊細節
巿場要求的「快靚正」從沒在林家棟身上出現過,他深明「一劇之本」的重要,哪怕一字一句都得精準。對白後的潛台詞尤為重要,他總是想盡方法和創作人調節到最好,其鑽研和打磨之細,從電視劇《新上海灘》(1996)可見一斑。在拍攝一場許文強被切小拇指的戲時,導演希望飾演丁力的林家棟補上一句「我要尾指」,目的是避免觀眾不知道劇情正在發生什麼。為此,林家棟和導演不斷討論:「觀眾不明白,無非有3種原因:一、劇本寫得不好;二、導演拍得不好;三、演員演得不好,到底是哪部分不好,需要用這麼直白的台詞?」他續補充:「一介武夫的丁只切許的小拇指,旨在留一條活路給學識淵博的許,好等他日把許留為己用。沒有情與義和這內在利益關係,何不直截了當殺掉許?」當鏡頭已經說明一切,角色的情緒配上合理的對白,已經足夠。林家棟對自己監製的電影一樣狠下心腸,他要求編劇何靜怡多觀察生活,特別是老人。二人在7年間,反覆打磨劇本三十多次,最終《殺出個黃昏》(高子彬,2021)才得以面世。
林家棟對細節的掌控從沒鬆懈,當演員、編劇和監製也好,這些身分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他自言經常思考,絕不容「逢場作戲」。跟副教授張志偉的訪談後,緊接是學生對林家棟的熱烈提問,當中,攙雜着的是電影迷聲聲感慨、圈外人的疑惑、電影新人的迷茫。
一名從內地來港讀電影製作的碩士學生,訴說曾面試多家製作公司,最終均被拒絕,深感內地與香港長年矛盾,讓在港內地生感到困擾,他希望林家棟能給他們一些建議。林家棟以過來人作例:「一定要經得起考驗!電影人先天就是要不斷接受考驗,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其實有很多前輩也在等待機會。首先要梳理自己情緒,這些拒絕你的人都是人生過客,你用不着改變別人,別人也無法改變你,你只需做好自己,堅持本心,以淡然從容的心態來面對,記着你是為自己而活,慢慢練就自己的實力,耐心地等待發揮才華的機會,終有日能願望達成。」
他又續以周星馳作例子說明:「周星馳的電影之所以深受大眾喜愛,除卻無厘頭,是因為他的電影裏充滿着夢的投射。你和我都好像有『做夢』的權利,但現實世界裏,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找舒適的工作,有穩定收入,過安逸的生活,『做夢』已被認為不切實際,但周在電影裏仍堅持迎難而上,繼續追夢。」他認為,「電影夢」的背後,需要有極頑強的意志來支撐,才得以克服難題。只要釐清自己的心態,漫長的等待也會變得值得。
「你永遠不知道機會何時出現,我們應像塊海綿般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不要鬆懈,抓住分秒,展現自己。」林家棟認為,等待絕不是空等,在等待與主動之間,自身在時間的沉澱下,自會找得答案。
後記
這次講座的來由,是因應課堂中對香港電影那此起彼伏討論下作延伸,觀乎香港電影行業在整體長久低迷下,如何重塑對本土電影的關注與自處。作為中生代電影人的林家棟,在現行業枯榮輪流之間,仍盡力傳授自己的經驗——對內心的堅持、對作品的執著、對創作的思考,在講座中連結着各個對香港電影有心、身懷所長並有夢想的年輕人,重新對港產片抓着新的生機。訪談中,不難發覺他以自身的善良和智慧,繼續擔當又守護着港片的新時代,為後輩連結更多的機會,與業界前輩碰撞新火花。所謂港產片精神的傳承理應如此,那又何愁香港電影沒有下一個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