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史詩片段 碰撞青春經歷 《天真與世故之歌》回溯成長掙扎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12日

【明報專訊】時間回到疫情時,一班香港演藝學院學生在劇團「天台製作」的帶領下,由零開始編作劇場,最終選擇以約翰‧密爾頓(John Milton)的著名史詩《失樂園》作敘事主軸,穿插演員的個人故事分享,並以聖詩、動漫歌曲、原創曲目串連,記錄及探問成長的掙扎。劇作取名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回應《失樂園》而創作的同名詩歌《天真與世故之歌》。儘管當時是校內製作,但已獲「IATC(HK)劇評人獎」提名。兩年過去,部分演員已踏足社會,在處事圓滑和保持棱角之間有了新反思,劇本因應經歷作修訂,再以真摯剖白交出充滿思辨的創作,將於西九創作人系列節目上演。

由零編作 兩年後重演

聯合監製及導演李婉晶(Michelle)、導演及音樂總監艾浩家(Ivor Houlker)揀選了《失樂園》中路西法因反抗全知全能、威權至上的上帝而被打入地獄,成為墮落天使撒旦的神話故事段落作為主軸,同時借密爾頓另一部著作《論出版自由》來討論「成長是什麼」。Ivor認為,神話中談及叛逆、反抗、權力或復仇的主題永不過時,利用史詩般規模的故事形式來提升討論當下社會事情的層次。Michelle補充,觀眾也會明白史詩不止是神話,內裏的英雄都有弱小一面。那種反叛、軟弱和困惑的狀態正如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迴旋於天真與世故、追求自由與尊重權威之間。

放肆想像 解碼《失樂園》

兩年前因為疫情,香港演藝學院學生一年只能參與一個作品,創作演員及填詞陳琬瑜(Caroline)和創作演員莫珏邦(Michael)那年就參加了《天真與世故之歌》的創作。他們一開始花了很長時間在工作坊上,工作坊教會他們什麼是編作劇場,任由學生以不同形式創作,他們可以寫歌、寫字、寫笑話,放肆在劇場空間想像。Caroline說過程非常寶貴,加上兩名導演要求高,不斷逼迫他們思考《失樂園》故事、布萊克的態度、怎樣去講解自己的經驗等,全部都很有挑戰。Caroline接着說:「我是香港傳統中學長大,那個學習系統都是spoon-fed(填鴨式),但這裏真的挑戰你,為什麼你這樣想、你這樣想背後的原因,而我們要將所有人的想法、創意創造出新的故事。」Michelle指不希望觀眾入場後會覺得演員自說自話,對他們分享的故事感覺抽離或只得金句,因此在創造過程最重要的是坦誠,使他們直視沉重的議題,才會勾起共鳴 。Michael回憶起那時還未有劇本,他們只是分享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互相引導,探索共同成長背景和點子,整個過程似是解碼,「《失樂園》那本書這麼的厚,當中有很多密碼,在解碼的過程中,自然會有投射,自然會找到我和密爾頓可能有共同的想法。當那些想法出現,就是將自己的故事拿出來的過程」。

劇本隨經歷改動 「失敗者」坦誠面對人生

Michael飾演米迦勒,是天使長之一,上帝身邊最強的戰士。在《失樂園》中米迦勒的篇章關於死亡,因此Michael的個人故事亦談及生命中脆弱的話題,從自身經歷出發,討論怎樣面對生死。要重提他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並在台上演繹出來,對演員來說是赤裸且需要很大勇氣的表現。Caroline則飾演路西法,是上帝最寵愛的一個天使長,後來發現在天庭可做的事情有限,望脫離上帝的管控和箝制。路西法那種成長的反叛,似乎每個人都有相似的經歷,哪個演員飾演都可以,但Caroline混血兒的身分,使她對路西法有更強烈的感受,「因為我的膚色,別人看我就覺得我是外國人或黑人,但其實我是很connect(連繫)到香港人的身分,在這個大環境裏面,有一種outsider(局外人)的感覺」。成長時長期經歷一些不太公平的事情,她也想像路西法單純地問一句「為什麼?」經過兩年的成長和沉澱,劇本的細節變化很大,對話、角色關係、歌曲也不一樣,演員的個人故事全部都改了,例如Caroline不再以詩去說她的童年故事,轉為重演她在tanning salon(曬燈沙龍)擔任接待員,不被上司尊重的經歷。Michelle笑言,「也許真是生活逼人,演員有更多思考和想法,他們表達的掙扎更真實,例如面對更內心深處的『究竟我還愛不愛自己』」。演員和團隊的目標並非展示英雄軼事,而是「失敗者」對於誠實的追求,坦誠地面對人生的故事。

《天真與世故之歌》

日期:1月27至28日、2月2至4日

時間:晚上8:00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票價:$280、$380

詳情:bitly.ws/39qt7

文:何詩韻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