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人喜歡到歷史地標打卡,香港大學內極具古典風格的歷史建築物自然成為勝地。但除了特色建築,內裏也有很多隱藏的寶藏——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正正隱身在港大校園之中,最近展出秦始皇、宋帝昺、曾灶財3位「皇帝」的相關碑刻或書法作品。
從東閘入口的大樓梯進入港大校園,紅磚外牆的法定古蹟、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便映入眼簾。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創立於1953年,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前身為1932年馮平山樓建成後成立的「馮平山圖書館」,由致力推動本地中文教育的馮平山捐助興建,後改建為「馮平山博物館」向公眾開放,至1994年再易名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指,博物館肩負傳承藝術及教學的責任,既舉辦不少中外藝術展覽,亦是本地藝術家的文化交流平台。館內逾7000件藏品中,包括中國文物如漢代鉛釉陶器、唐代三彩器、元代景教十字銅牌、明代水墨畫,還有當代中國油畫及本地藝術家作品等。
秦始皇、宋帝昺、曾灶財作引子
樓高3層的馮平山樓設多個展廳,由樓梯攀上1樓中庭,便可到達貫穿1、2樓的開放式展覽廳,其天花中央的巨型八角形天窗為樓內帶來明亮自然光,是馮平山樓建築的一大特色。此展廳通常舉辦特別展覽,兩旁側廳則為常設展廳。到訪當日中庭正舉行「皇帝碑刻˙當代啟迪」展覽,以3位「皇帝」的碑刻書法為引子,並邀請7名本地和海外當代藝術家,以不同媒介創作與「字」、「碑」相關的藝術作品,以當代藝術回應傳統藝術的歷史與身分的議題。
展覽涵蓋3位「皇帝」相關的文字作品,分別是歌頌中國第一位統一王朝皇帝秦始皇的《嶧山碑》,紀念逃難到香港的南宋末代皇帝宋帝昺的「宋王臺」刻石墨拓,以及「九龍皇帝」曾灶財的街頭書法塗鴉。港大美術博物館長之一兼策展人吳秀華解釋,這3件跨越古今的碑刻書法,展現人們怎樣透過碑刻、拓片、文字,將信息流傳萬世,有意識地建構歷史和身分。例如曾灶財透過書寫猶如族譜的文字,宣示自己「皇族繼承人」這個身分,以及其家族對九龍東的主權。
延伸至現代,電子屏幕逐漸取代紙本墨迹,傳統碑刻、書寫文字是否仍然保有價值和意義?接棒的當代藝術家便以各種媒介創作,展現書法碑刻的獨特之處,其中1樓中央當眼處展示了書法家李潤桓作品《港大中大校訓》,以隸書寫上香港大學校訓「明德格物」,又以金文(大篆)寫上香港中文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他(李潤桓)在中大畢業了60年,在港大畢業逾50年,這也是他宣示身分的一個方法,雖比較含蓄,但猶如其生命的對聯」,吳秀華解說。
「對聯」探討藝術因果
走上2樓,沿着常設展廳盡頭的室內天橋,可走到與之連接的徐展堂樓,正舉辦另一特別展覽「對聯 搭配 畫謎——藝術中的因果法則」。展廳劃分為不同部分和互動空間,「對聯(迴響)」展廳最先展示了23幅詩詞書法對聯,兩兩相對,彼此相互連繫。港大美術博物館長之一兼策展人孔慧銳認為,對聯是「因果」關係,「一個『因』就會產生一個『果』,而這個『果』又是下一個『因』,依此類推」,如何配對創造平衡是一種學問。下一個展廳「搭配(平衡)」內,孔慧銳將兩種性質相似或相互補足的創作配搭,對稱地擺放,令作品變化出新的意義,而展櫃的排列形成《易經》第49卦「革卦」,意為變革與變化。
作品巧排列 破譯當中聯繫
至於第三部分「畫謎(玄秘)」則為觀者帶來挑戰,作品間相互關連,包括作品排列形式也有巧思,參觀者需要破譯當中的聯繫,解答為何它們會置身於同一主題。例如位於牆壁中央由釋一行禪師所畫的簡單圓形作品,象徵宇宙、統一;與之相對的是,藝術家梁望琛以2個燈泡製成的作品,一藍一橙一冷一熱,代表陰陽,因果相依。來到最後的互動空間則擺放了3組作品,部分邀請觀者參與創作,例如Christoph Dahlhausen的裝置藝術《點上你的牆》,牆上貼着60塊彩色圓盤狀磁石,觀者可隨意排列打破原本的排列,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作品。
「皇帝碑刻˙當代啟迪」
日期:即日至1月21日
「對聯 搭配 畫謎——藝術中的因果法則」
日期:即日至2月18日
地址: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薄扶林般咸道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