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冠疫情爆發到與內地全面通關,市民習慣網購之外,也多了北上深圳吃喝玩樂,反觀本地實體商店卻相繼傳出停業、撤出香港等消息,近來有沙田新城市廣場的一田百貨將縮減規模,遠至去年7月知名運動品牌NIKE在尖沙嘴加連威老道的旗艦店結業。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在社交平台撰文指,「香港嘅零售業好大鑊,前景相當困難,但我哋要接受港人北上消費、去物價低嘅地方購物,係自然不過嘅事」。面對港人北上消費、內地客掃貨不再,本地零售業只能逆來順受嗎?本地和內地消費者對香港零售業的觀感又如何?
內地客來港購物變手緊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統計數字,2023年1月至11月平均零售業銷貨價值約為337億港元,比2018年全年平均404億港元下跌約16.7%,意味本地零售業銷貨額未完全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香港百貨、商業僱員總會會務總幹事、電器及影音從業員協會理事長林志忠對此表示,去年度銷貨額達2018年和2019年的八成,這個業績在他看來已算不錯,他認為銷貨額的增減與顧客的消費模式改變有關。
先從零售業界的角度看看本地客和內地客的消費習慣。林志忠指,部分市民傾向北上消費,到深圳購物「買返落嚟(香港)」,又或者選擇網上購物;疫情前內地旅客來港購物則較為手鬆,即「某一樣產品會買10件、百件,買回去才看有沒有人要」,現在卻是一件起兩件止,不復昔日來港掃貨的光景,但部分「高端」商品如珠寶鐘表的銷量見增長。比起購物,他留意到部分內地遊客更喜歡到不同景點打卡。
在港鐵九龍站上蓋的商場圓方一間國際化妝品牌店工作1年的售貨員A小姐(化名)說,圓方鄰近西九龍高鐵站,吸引不少內地旅客消費。比較內地和本地顧客,她稱內地旅客通常每筆消費1000至3000港元不等,本地客人則平均消費1000元以內,但兩者人數比例無太大差別,購物時也無分手鬆定手緊,只是她發現一個有趣之處:「內地客不管消費多少金額,都會不停問你有沒有贈品。」或許內地旅客最看重是能以優惠的價錢買到心儀的商品和服務。
林志忠說要吸引顧客,便要維持產品高質素和優質服務態度,但產品質素有時「可能是研發問題,不是我們行業(零售業)的問題」,因此他們能做的只有保持專業,讓消費者接受良好待遇,買得開心。記者不時看到有內地旅客在網上投訴本地食肆的服務態度惡劣,林志忠指零售業有時也出現同樣情况,行業人手短缺,「一個人要做兩至三個人的工作,在這個情况下,人有脾氣很正常」,或令顧客有不愉快的購物體驗。A小姐工作的商店正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她說有同事「辛苦一點,多做一點工作,但沒額外補貼」,除了不服氣也無計可施,仍要笑臉迎人,免得趕客。
北京女士必逛「日貨超市」
消費者委員會投訴統計數字按年上升,當中2022/23年度的投訴數字較疫情前的2018/19年增逾兩成半,主要是有關旅遊事務、食肆及娛樂服務投訴,投訴性質涉及服務質素。
對於零售業界從業員對消費行為的觀察,還有銷售人員的服務態度,內地旅客又怎麼看?來自北京的辛夷(化名)說她對服務質素沒太多要求,但能用普通話溝通對她來說十分重要,「內地一些朋友去香港前也表示過聽不懂粵語的擔憂」,幸好她最近在聖誕節時來港旅遊沒遇到語言障礙,她仍難忘商場漂亮的節慶佈置,「櫥窗裝扮(裝飾)比較漂亮的店家,也會吸引我進去逛逛」。
辛夷指,她來港多數考慮買「大牌(名牌)化妝品、包包(手袋)和藥品」,或許是人民幣兌港元的匯率高,她聽說在香港購入比較實惠。她認為香港的商品種類繁多,「與內地一線城市對比,個人感覺香港與上海不相上下,比北京和廣州豐富」。她在香港更能發掘到內地沒有的護膚品和化妝品牌,還有日貨和英貨超市,例如日本跨國連鎖折扣店Don Don Donki。她說在內地很少看到那麼大型的「日貨超市」,覺得很新奇,最後花費近200元人民幣買了幾種咖喱和速食食品。她笑言後來在網購平台淘寶搜尋,「發現(Don Don Donki,上圖)比淘寶上買便宜太多了」,決定下次來港會再次光顧。
只是拿來當手信的蝴蝶酥,她覺得買得不太划算,但稱讚其包裝精緻,味道不錯,「就是價格比較貴,但銷售人員服務非常周到,全程普通話交流,熱心推薦,也贈送了一些試吃品」。
喜歡蒲吧 嘆商店早關門
同樣來自北京的顧女士和美一(化名)跟辛夷的消費觀相近,她們均講求價廉物美。美一說服務不重要,更吸引的是「性價比和顏值高(外觀好看)」,還有本地獨有的商品,若要吃飯的話「深圳吃飯性價比更高」,惟她認為香港商場的商品種類較內地少,「單從線下商店來看和大陸相比還是有挺大差距,尤其是跟一線城市」,而且香港路邊商店太早打烊,「還沒開始(逛)就結束了」,在內地她可以逛夜晚上9點、10點。顧女士則傾向買價格比內地便宜的奢侈品和科技產品,「在香港,比較冷門的商品多一些,流行的商品基本上內地商場和天貓都能買」。
顧女士特別提到她喜歡香港的酒吧,上次來港特意到訪中環蘭桂坊,在街邊商店買了幾瓶意大利香薰作伴手禮,她憶及那個不太會說普通話的店員態度友善。店員向她稱其商店是「亞洲首家線下店舖」,但她隨後在零售購物網站天貓搜尋一番,發現同款貨品的價格比香港賣得平。
港人迷上網購 關注組交流
貨比三家,想買平靚正貨品之心,人皆有之,在facebook不難發現本地關於超市或商店優惠和中伏資訊的群組。市民肥貓(化名)活躍於「超市優惠關注組(超級市場減價優惠情報:惠康,百佳,一田,759阿信屋,HKTVmall,Aeon,360,Donki)」群組,她不時分享有關食品減價的資訊。肥貓直言「生活需要、產品新鮮感和價錢」是影響她消費的主因,而她發現網購貨品有時比香港廉價,例如美國的iHerb,或美國和加拿大Costco網購,「比(香港網購平台)HKTVmall還要便宜」,只是相對來說時間成本會高一點,「(網購送貨)要等6星期左右」。她說若是日常生活慣用的必需品和食物,她會選擇到實體店買,衣服、鞋類和零食等非必需品則會網購。肥貓的網購習慣自疫情困在家裏開始,她說那時「個個唔出街就上網睇直播,撳幾個掣就買到嘢」,之後使用順豐速運的快遞或智能櫃自取服務便輕易收到貨品,漸漸連之前申請過的實體店會員也沒續期。最近她還透過代購買了山姆會員店(下稱山姆超市)的零食。
不親身購物,肥貓不怕中伏嗎?她甚樂觀地說深圳山姆超市和Costco裏面的食品應有QC(Quality Control,品質檢驗),「元素周期表(化學元素)就少不免(意指多化學物質),當試吓新嘢,間中食無所謂,好唔好食可以上網睇咗評價先」,加上特意北上來回的車程和車費不少,「上去玩順便買ok,但只去山姆或Costco買得少唔抵,買得多又攞唔到」,於是選擇可以自由買多買少的代購。
山姆超市旅行團 掙錢不多
山姆超市的代購或掃貨旅行團讓部分商家覓得商機。主打低價零售和批發水果的「HK.fruit日本水果專門店」,店主鄭生自去年12月連續開辦山姆超市旅行團,收取每人約200元,帶港人到深圳或廣州山姆等商舖購物。他說這算是gimmick(宣傳噱頭),能掙的錢不多,因為每次租用旅遊巴都要數千元,還要申報印花稅。
疫情後,他發現香港的商品和購物體驗單一,內地地方大,吃喝玩樂選擇多,服務又比較好。他塵封了20年的導遊證,現在派上用場:「有些屋苑的朋友圈、facebook群問我『可不可以帶團去』,我就湊夠20至30個人後成團。山姆麻薯麵包大大份,一群街坊可以分來吃。」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旅行團,讓更多人留意到自己店舖「所有嘢都便宜」,「山姆只是其中一個item(項目)」。
北上成本不低 「是否值得?」
Rihanna是同時經營性用品店「FM18+」 和代購網店「港女在台灣」的店主。疫情後,她和拍檔Alan着手經營內地商品的團購服務。最初代購深圳餐廳的食物,去年12月再團購山姆超市貨品。Rihanna表示,最受歡迎的內地商品是零食類,因為「大件夾抵食」,而且有新鮮感。
Alan就說,疫情幾年改變了人們消費習慣,觀察到不少零售商,都被網購和內地購物潮影響,「人有選擇,當知道深圳好玩好食,食物安全比以前進步,自然會揀便宜的那個」。他慶幸自己的性用品店業務沒受波及太多,「因為性用品貼身,人們對品質有比較高要求,而且很多時候是即興購買」。他視山姆團購為經濟差情况下的複合經營模式,帶動既有生意,「搵多餐飯」。
不過,兩人都認為,內地商品的熱潮未必會持續很久。Rihanna指,「山姆是超市而已,跟樓下百佳、惠康一樣,不會話兩年三年不斷買。之後我們也會代購Costco,但長遠來說要看會不會再有新鮮感」。林志忠也留意到山姆超市和Costco的確吸引不少港人到深圳消費,但衡量成本,比較長期的車費、運費跟貨品的實際價錢,他反問:「是否真的值得呢?」他相信只要本地的商品品質和服務有保證,便能留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