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人與近危物種 眾籌辦生態影像展 救香港瘰螈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02日

【明報專訊】從去年12月15日到今年1月22日,歷時39個日夜,「一生螈命:生態影像藝術展」宣布眾籌「螈」滿結束——展題和宣傳語諧音的那尾「螈」,指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裏近危的兩棲物種香港瘰螈(Hong Kong Newt)。

在山海靠攏的這城裏,籲請市民多多保護野生動物並不稀見。然而由生態攝影師馮漢城牽頭的今次展覽,卻引來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以至超額完成籌款目標。原因或許在於其集資方法和共生主題,塑成了本地藝術圈罕有的公共價值。

訪談那天早晨,隨馮漢城驅車到飛鵝山道。在山腳位置停車,他帶我和攝記徒步了一會,跳下橋底河坑,蹲身,舉高電筒光照着照着,轉眼便認出石縫間的香港瘰螈:每條大概一個掌心長度,表皮呈深灰褐色,肚腹覆着亮橙色紋路,四肢尾巴不時擺搖。那座山頭,既是牠們的水陸棲息生境,也是繁殖季節時被大規模路殺(road kill)的橫屍地。自問不是親近山野的人,這次莫名被此議題吸引到,或是因着展覽喚召的一種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的前沿呈現,在前期的眾籌上。自去年4月親睹路殺慘狀,馮漢城決心辦一場集繪畫、攝影、錄像、裝置的多媒介藝術展,演示此種生物的生死循環及隕滅危機。經由美國眾籌平台Indiegogo發動,從美元換成港幣,計劃基本目標為$32,000,延伸目標則為延長一周展期的$345,000及啟動路殺科學研究的$390,000;籌款共6個級別:「友螈人」(自由定價)、「卵」($220)、「幼體」($680)、「成體」($1380)、「螈祖」($2500)、「螈仙」($5000),後5個級別各設8項回報方案:明信片、金屬徽章、展覽書冊、帆布袋、攝影作品、印刷畫、實况調查、生態導賞。

500多人參與 籌得34萬元遠超預期

與團隊不樂觀的預測相反,人們對今次眾籌反應熱烈。例如籌款額$5000的「螈仙」級別,回報方案包括「一對一本地生態導賞——與生態攝影師走一趟」,最初只設5個名額,但到12月21日已需要加開1倍;又如眾籌期本來僅1個月,但在1月13日基本目標100%達成後,又延長1個多星期——到最後,500多人按下付款鍵,籌得總數$340,162。

這人數比起700萬人固然微如塵粒,但其公共意義無形而豐盈。「眾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象徵着每個個體都能夠參與其中,支持與你價值觀相符的事」——馮漢城的策展人語,讓我想及法國評論家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定義的「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其框下的藝術實踐,從獨立而私人的一己空間,大步跨進一整個人類關係及附連的社會背景中,讓創作者與觀眾共構改變世界的力量。

用非人的香港瘰螈為創作對象,「一生螈命:生態影像藝術展」本已確鑿一層現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摸探。更有意思的是,除參展團隊透過鏡頭、畫筆、標本與生物直接互動,其後還有支持者以金錢撐起創作的間接行動。較之單純入場觀賞,人們了解展覽理念及款項去向過後,主動用貨幣交換贊同的物品或信息,築成了一道既為人類彼此也屬香港瘰螈的積極連結。

這種互相作用,是馮漢城詳細定下種種回報的緣故,「我不想用『捐錢』形容這計劃,有些殘疾傷病可能真的需要這類幫助,但我們不需要人幫,我覺得用『等價交換』去理解,是比較可持續的運作模式」。欠缺確切的調研數據,馮漢城坦言,就着核心的路殺問題,未有一個解決方案。但他寄望,眾籌反響能帶動全民記錄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甚至衍伸類似「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的組織。

眾籌搞藝術展是一條長遠出路嗎?展覽場地伙伴Parallel Space創辦人Kim Lam說,曾被一些小型藝術單位誤以為是眾籌中介,查詢能否辦同類型計劃云云,某程度上反證了毋須爭競入圍、短時間內集資的這種方式別具吸引力。然而,馮漢城最理想的資金來源其實並非積沙成塔——就此計劃,他曾申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資助計劃,只是窘迫落選,為趕及今年4月路殺高峰期間舉辦展覽,才放膽一試網上眾籌。由設計宣傳、覓尋展場,到製訂金額分級及回報……究竟該如何呼籲公眾用真金白銀支持一個兩棲物種的多媒介藝術展?這城全無參考先例。眾籌有着極大不確定:一來成功與否難以預估(馮漢城本來打算,不達標就自行貼錢);二來法律上隱含灰色地帶,如團隊在眾籌網頁一欄標明「香港政府已於2023年3月進行有關眾籌活動規管的公眾諮詢,當中包括建議成立『眾籌事務辦公室』」,香港目前未有法例規管相關活動,而未來仍是未知之數。

將生態影像放入藝術圈

眾籌作為繫連公眾的關係基礎,毋庸置疑。這次展覽另一鮮見的公共特質,或是把多數撥歸科學場域的「生態影像」(wildlife images)放進本地藝術圈中。Kim憶想,Parallel Space成立6年以來,確未曾進駐類同展覽——在香港,取材山林田園的藝術家不少,但來到這門講求生態知識的專業,似乎匱乏對其藝術感、美學觀的討論。

並非高清得每寸肌理都看清楚就能稱為上乘的生態影像。簡而言之,這媒介的美學大原則為:在不人為干擾大自然環境下,以光影構圖,捕捉野生物種的稀罕生境、行為、花紋等。稀罕是關鍵。那些「為什麼不拍攝輾死的老鼠蟑螂,偏偏耗上大量人力物力把鎂光燈對準香港瘰螈」之類的質疑,或都可用如此一種美學抉擇來解釋。非自然死亡物種數之不盡,生命無分貴賤,但香港瘰螈更能充分滿足「稀罕」這條件。數量上,瘰螈屬全球近危,香港《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明文規定「任何人不得管有或控制瘰螈屬所有種的標本」。生物上,較之其他獨行獨往的兩棲類,香港瘰螈群體生活特別可愛趣怪、多姿多彩,比方求偶時,公螈會在母螈旁邊搖尾巴,又會死咬住對方不放打架,互動不斷;而其個體姿態,放諸動物界亦十分少見,譬如其肚腹上隻隻獨一無二、宛如指紋的橙斑花紋,以及成體幼體之前,那一顆顆清晰呈示由受精到胚胎發育過程的透明卵粒。

仔細想來,不同於人像,生態攝影師以人類語言無法溝通的生物作攝錄客體,突現了布希歐所言的關係美學。如同Frigatefilms團隊3人馮漢城、郭子祈、黃遂心掮着幾公斤重的水肺氧氣瓶上山,在冬天捱受低溫,靜伏河溪長達數十分鐘,為的只是貼近香港瘰螈活躍的水底世界;那些肉眼無法抵及的畫面,珍稀的不止是物種本身,更是箇中建構的人與自然關係。如此共生,在技術面來說可謂必要前提:若野生動物不習慣甚至害怕閃躲人類的存在,攝影師根本不可能記錄其日常生活。縱深解釋,生態影像的關係之美,恰在於:大自然被陌化被隔離的人類世裏,「我」嘗試踰越物種籬笆,從非我族類中識別出獨特的生命體,彼此認知、互動——馮漢城回想,拍攝期間最珍惜的時刻,正是在水裏舉高器材時,有一條香港瘰螈非但沒受驚逃開,還主動朝他划游的那一瞬間。

情感連結後 才會關注和行動

在不干擾生態秩序的守則下,展覽致力呈現拍攝人與被拍攝物之間最真實的共處關係。然而,點進《一生螈命》短片先導預告,會發現那一香港瘰螈迎着車燈駛近的橫爬馬路場面,有顯眼的人工痕迹。關於擺拍,郭子祈認為,用魚絲或膠水等道具危及生物生命、構作完全不實的人造場景,絕不能接受,但就着《一生螈命》這例子,他覺得,在無一隻香港瘰螈受傷害的前設底下,它是還原現實「路殺」的最可行表述,追求紀實反而延衍更巨大的道德爭議,「當然,從旁觀者角度來看,什麼都不做就最好。但阿城(馮漢城編導的)這條短片,就是想盡可能令大家想像平時見不到的『路殺』嘛,那難道真的讓牠於鏡頭前被活生生輾死?那時候,觀眾應會質問:你們為什麼只顧拍攝卻不救牠?」

側重信息如何被恰當表達多於紀實程度,也許是團隊用「藝術」二字穿連展題的原因。不是一份硬邦邦的環境保育聲明,展覽調度各式創作媒介,用Parallel Space兩層空間完整再現此物種的生死周期,希望把「香港瘰螈」塑成一個深植人心的香港故事。有情感連結,才會關注和行動。藝術與自然二者並不割裂,與群眾的關係亦然。「在這個拼圖當中,更可以是每一個 『你』」——展覽1月4日的眾籌文案這樣寫。捲涉各持分者各議題的此般公共參與,賦予了藝術之為藝術的力量。

一生螈命:生態影像藝術展

日期:4月5至21日(周二休息)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202號Parallel Space

文:吳騫桐

編輯:王翠麗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