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屋「奠基石」同住 石梨坑村 人地共生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02日

【明報專訊】最近位於金山郊野公園綠化帶,逾百年歷史的石梨坑村面臨改建,年輕的村民立即組成「石籬改建關注組」,帶領村民保衛居所。這條村位處城市的邊界,西面是公共屋邨石籬邨、酒店和商場,東面是金山的綠野範圍。我去尋訪這條由數十間寮屋組成的村落,與家族棲居數代的居民談談這非主要由鋼筋水泥所建,但同樣滿足生活需要的建築模式。

香港寮屋規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達至頂峰,當時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既有住屋供應不足應付龐大需求,難民開始在山海邊以廢棄木材搭建非法的臨時棲所,逐漸形成村落。由於木材易燃,寮屋群屢因火災燒毁,政府於是建造徙置區安置流離失所的居民,成為公共房屋的開端。政府於1982年實施寮屋管制登記政策,暫准其存在,惟不能改建或擴大,無合法業權,且可因發展計劃或環境改善而被清拆。

波浪鐵皮屋頂呈「人」形

石梨坑村原居民周藹銓是關注組召集人,從小到大與她的家族居住在相鄰的寮屋。她的太公和公公首先建了稱為「大屋」的主屋和一個長方形的豬欄,後來將豬欄申請改建住宅用途,成為周藹銓的家。這兩間屋依山坡而建,附近尚留有原本的斜坡與大樹,緊緊地包圍她的家,形成無形的籬笆,巧妙分劃出私人地方和公眾地方。外觀上,這兩間屋十分相似,外牆皆塗上白色油漆,屋頂以塗上黑色防水瀝青油的波浪形鐵皮構成,「大屋」屋頂呈「人」字形,鐵皮邊緣及連接的位置用水泥倒成長條封好,遠看便是傳統中式屋頂。

由於建屋的位置佈滿大石,亦因當時技術所限,建屋者決定與大石共存,將大石融為牆的一部分。每天和這塊石生活,漸漸塑造了周藹銓的自然觀:滿足建築需求,也可與大自然共存。成年後,周藹銓發現居於現代建築難免剝離人與自然的連結,不像居於舊屋般,可以從環境的信息中得知天氣或自然變化,始意識到生活在石梨坑村的時光,使她能夠覺知大自然的真實與美好,化成現在守護這片城市綠洲的堅定信念。

廢棄磚頭築「雀鳥樂園」

不少石籬邨邨民時常到石梨坑村散步,享受城市欠缺的空間感。石梨坑村有一個隱沒於大樹下、被小溪包圍的「雀鳥樂園」,是居民特殊的聚腳地。這片地是廢棄寮屋的遺址,地下尚留有一些古典風格的彩色地磚。村民就地取材,用餘下的磚頭在這片空地堆砌成長椅,更造了兩條「土炮」小橋方便進出。石梨坑村填補了石籬邨康樂用地的不足,若石梨坑村消失,石籬邨居民也許亦會失落。

改建計劃中,石梨坑村位處的綠化地帶將改成住宅用地,未來將有5棟公屋矗立在金山郊野公園旁,令人擔心的是這一類型發展,未能回應原本作為市區和郊野緩衝地帶的功能。現代的公屋建築模式與質素不斷改善,但考量在地紋理(context)而發展出適合社區的住宅建築不多。倒模式公屋雖能紓緩公營住屋供求問題,卻難顧全生態,除了破壞植被、影響大小動物棲息地,或將迫使更多野豬到市區覓食。參考石梨坑村村民歷代經驗,即使要建房起屋,若能取自然資源之有道,保存其他生物的活動空間,發展和保育或許不至於淪為兩難。

文:葉晴

(園境建築系畢業生 探問永續發展與園境建築的可能)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