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豪宅」華富邨開先河 公屋「自成一鎮」始祖 廖本懷:建邨首重常識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16日

【明報專訊】年,又過年,又到各家各戶四出拜年的時節,其中可能是許多港人的共同經驗,便是總有個親戚住在舊公屋,即使子女邀請同住私樓,卻以「一直住開」為理由而不想搬走。每個公共屋邨自成一個小市鎮,房屋以外還有街市、餐廳、店舖等社區配套,最初是來自建築師廖本懷的構想。這位已退下火線多年的老建築師說起舊日往事時,仍一再強調背後的理念終究要以人為本。

曾任房屋司政務司 參與建屋25年

香港建築師學會去年頒發金獎予廖本懷,表揚他貢獻香港房屋。廖本懷接受專訪時打趣說:「我又不是游水健將,沒什麼機會拿到金牌。」說時手執學會頒給他的獎牌。他現年90多歲,自1960年加入屋宇建設委員會,曾任職屋宇建設處長、房屋署長和房屋司,參與建設房屋25年,直至1985年出任政務司,1989年退休。

廖本懷笑言,最初加入屋宇建設處工作時,它只是一個小部門,但卻有兩個「酋長」和一個「紅蕃」,「因為那個部門有兩個阿頭就沒有則師,只有我是則師」。他第一個負責項目是馬頭圍邨,接着是和樂邨、福來邨,第四個就是華富邨——是他多年來最滿意的屋邨設計。

必備設施 由獨立廁廚到多層停車場

「我設計的時候,盡量有多些單位有得欣賞海景」,但是部分單位始終要向着山邊。華富邨背山面海,大部分住戶望出窗外就能看到海,有「平民豪宅」之稱。另一方面,華富邨從一開始就規劃成可以自給自足的公共屋邨,除了房屋,周邊配套也齊全,開拓公屋自成社區的先河。

「我覺得做華富邨第一是常識,common sense。」廖本懷說。他解釋,有錢人於建築師建屋階段可參與設計、給予意見;但公屋是已經完成的房屋,容讓基層隨時居住,住戶無法參與設計,建築師就要事前考慮住戶需要。

1960年代的公屋,首要的房屋設計是獨立廁廚。廖本懷指出,徙置區的公共廁所為數戶共用,無論洗澡或如廁都在同一空間,為了爭用廁所容易起爭執,「以設計來解決經常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很common sense,不是特別聰明,只是好應該做的」。其次是華富邨在1960年代交通尚未方便,規劃上需要自給自足,設計時按人口需求,參考市中心的設施,「所有店舖、銀行,甚至有圖書館,這個是最基本的。或者現在(公屋)甚至是更複雜,現在需求和以前不同,現在的設計就應該接納這些需求」。

店舖、街市和餐廳等對應衣食住行基本需求,華富邨更是首個設有多層停車場的公屋,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社會階層累積資產,廖本懷發現愈來愈多人擁有私家車,「現在私家車就很普遍了,變成每個新屋邨一定有多層停車場」。

另外他曾考慮在華富邨設置戲院,但後來認為這相較是商業配套,並非獨立市鎮必需,華富邨居民到香港仔的戲院就可看電影,「這些一定要自己去研究,看看附近是怎樣,你做城市規劃就要這樣」。故此華富邨第一間戲院華富閣戲院待至1979年才開幕,並非他規劃之內。

「信風水」 直對馬路空間不建單位

雖然不是每個屋邨都有地利優勢,望出窗外就有海景,但廖本懷在1960年代就考慮到綠化。加入屋宇建設處前,他在英國進修園境設計(landscape design),「在倫敦每一個市中心走出來的門口,一看出去,怎樣都要看到一棵樹」,所以他希望每一個公屋居民從騎樓望出去,至少都能看到一棵樹。馬頭圍邨、和樂邨、福來邨、華富邨等公屋樓齡有多舊,邨內大樹就有多老。

其中馬頭圍邨有一棟樓各層兩個單位空間對着馬路,角度上被馬路直通,「我信風水,我不喜歡那條路直通我住那裏」,所以也不會讓人住在這種單位。於是那兩個單位空間不建為居住單位,留空成樓層之間的空中公園,閒時讓小朋友玩樂,或讓情侶談天說地,變成大廈的公共空間。

即使廖本懷後來分別在1973年和1980年出任房屋署長和房屋司,他還是向時任港督麥理浩堅持直接參與房屋建設工作,「我跟他(麥理浩)說,好像孫中山說『革命尚未成功』,還未做好,那時十年計劃(十年建屋計劃)還在做」,直至1985年上任政務司才告別25年的房屋建設工作。

公屋居住單位質素持續改善,1970年代落成的愛民邨已有兩房一廳,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在1975年訪港時,廖本懷是房屋署長,陪同英女王到訪愛民邨的「示範單位」。居屋計劃也在1980年代初推出綠表優先,讓有經濟能力置業的公屋住戶搬出,騰出單位予合資格者。

居民需求變 陸續重建

目前馬頭圍邨和華富邨已納入公屋重建行列,廖本懷認為樓齡達五六十年、設備不完善的公屋已優先重建,下一輪應該到舊公屋,重建後服務新一批公屋住戶。房委會表示,公屋重建一直按其政策和4個基本原則,包括樓宇結構狀况、修葺工程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適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潛力,並就實際情况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邨。

現時公屋居民的需求不同於初入戶舊公屋的居民,所以規劃重建項目時,房委會會參考《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指引,例如法定圖則規定的發展限制、地區情况、社區設施及建設配套,以及重建對四周環境、交通、空氣流通和景觀的影響,並且考慮基礎設施的容量。舊有公屋社區同樣是舊街坊的集體回憶,房委會表示重建公屋時會考慮保留具保育價值的元素,以華富邨為例,已就華富(一)邨商場的保育事宜與古物古蹟辦事處協調。

舊公屋將會一個接一個重建,但原來廖本懷有時會悄悄回到自己設計的公屋逛逛,「每次我回到愛民邨,看到雙塔形設計,雙塔是我設計的,都很開心」。另外有次相隔幾十年,他想再到和樂邨,但在觀塘四處張望卻無功而還。後來跟房屋署返回和樂邨才發現,原來和樂邨由當年四周最高的建築物,變成被高樓包圍。

「你住在我(設計)的公屋,我就當你是世侄。」廖本懷笑說。

文:嚴嘉栢

設計:賴雋旼

編輯:孫志超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