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記錄達人}潘德恩 空間佈局呈現店主理念 多重視角 解構獨立書店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18日

【明報專訊】街頭有時看到幫人畫似顏繪的地攤,短時間內要抓住人的神韻固然不容易,何况是偌大的書店,自由插畫師兼文字工作者潘德恩卻把它的俯視圖畫下來。她走訪10間港澳獨立書店,跟店主訪談和做實習,記錄它們的空間面貌,寫成她做作者的出道之書。不知道潘德恩以打工仔和讀者視角看的書店是什麼樣子?

繪畫10間書店俯視圖

留意到舖位多數在樓上或者地庫的獨立書店,大部分經友人推薦,或者社交媒體推送,可能是一般人口中的「隱世」吧?但說到潘德恩第一次接觸獨立書店的體驗,聽起來也不算很「隱世」。她記得讀小學那陣子,放學會路過北角森記圖書公司,「發現這間書店好得意,擺設好有個性,又有養貓」,跟她去開的連鎖書店風格完全不一樣。在連鎖書店大概不會有養貓這回事,獨立書店的藏書量跟大型書店比也少得可憐,但這正是獨立書店才有的色彩,「獨立書店雖然書量少,但(書)也是店主精挑細選後推介的」。

我記得森記老闆接受傳媒訪問時,曾說過「書店本來就應該是呈現一些店主很想讀者讀到的書」,這番話套用到潘德恩訪問的10間獨立書店,似乎也很合適。潘德恩認為每間書店其實是每個店主自己人生觀的投射,書店每個角落都有其存在意義。她的著作名為《獨立書店似顏繪》,為什麼叫「似顏繪」呢?潘德恩笑言她畫的是書店俯視圖,畫風不像似顏繪,目的是要展現書店的空間運用,「佢有咩書?點樣諗啲書嘅分類?其實都係代表店主的人生價值,呈現咗喺個空間度」。當她為10間獨立書店畫俯視圖時,像是以上帝視角,思考書店的佈局,店主的想法和理念,還有店主的人生經歷。無圖無真相,講故事最好圖文並茂,空談書店如何反映店主的價值觀,好像有點抽象,就讓潘德恩先從訪問地點「界限書店」說起。

界限書店充滿歷史感

界限書店這名字取自具歷史意義的界限街,我疑惑書店的位置不在界限街,而是距離界限街約1.5公里的亞皆老街,原本「界限1.0」舖位則在彌敦道。潘德恩最初是因為讀到友人Instagram的限時動態,才留意到界限書店,發現它前年開店的日子剛好是1月26日——香港開埠的日子。從店名到開店日子,界限書店予人一種莫名的歷史感。說來慚愧,記者沒去過「界限1.0」,只能從潘德恩的紀錄想像它原本的模樣。

潘德恩前年7月在「界限1.0」實習時,書店的牆掛有香港歷史簡介圖板,這個佔地約500平方呎的空間,收納了逾2500本書,主題多是跟香港議題和文學有關,其次是社政歷史類,也賣由港人設計的香港特色精品。她找來建築師為當時書店的室內空間作專業分析,說書店的地板用上黑木色,加上一排排胡桃木色的書架和蓋有白布的「豬肉枱」(即陳列新書的枱),營造了歷史館的氛圍。讓到訪的客人關注香港歷史,這點倒沒隨「界限1.0」升級做2.0而改變。現時界限書店的大門左側是一列列的本地明信片,還有香港主題的專櫃,收銀處旁則有舊香港地圖的周邊產品。

潘德恩以打工仔和讀者身分透視兩代界限書店,她還是最喜歡主題專櫃,說這裏放着的不一定是近期出版的書,但她總能在此處找到滄海遺珠,像是《華氏451度》,華氏451度,即是攝氏約232度,是紙張的燃點,該書講述一個焚書的世界,消防員的職責不是救火,而是縱火燒書。她猶記得這本書擺的位置那時剛好落在她視線水平,不然她也不會留意到,「如果書店不推介,我會miss(錯過)了好多書」。

以「狼人殺」角色分類

跟潘德恩訪談這天,界限書店門前左邊5個木櫃定期更新的主題專櫃,以「狼人殺」的角色分類,「預言家」那格放的是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例如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希.佛洛姆撰寫的《聆聽的藝術:認識自己與體察現代人的心靈》,「狼人」則放有恐怖、殺人類的書如作家崑崙的《不能讓老師發現的霸凌日記》。以狼人殺扣連書籍分類頗有心思,潘德恩前年在舊店實習時便被這種主題選書的陳列方式震憾,她當時問過店長Minami(Mi),Mi告訴她每個月都會盡量更換主題,她無法想像要把幾個櫃子裏的書推倒重來,還要費煞思量有創意的主題,是多麼浩大的工程。Mi跟她說這個念頭是不想讀者錯過出版已久,卻具閱讀價值的書,免得它們就這樣以書脊背對住人,只能瑟縮一角封塵。

光是想像更替書本這項工作已覺不易,潘德恩實幹起來發現「現况比我相像中更加不容易」,她說書店的工作量超乎預期。例如界限書店不時會舉辦活動,那時舊店還未有活動區,每次搞活動,店主都要收起放滿書的豬肉枱,「每次搬出搬入,我就發覺(在書店工作)這件事原來不簡單,我以前做記者也未試過負重力那麼強(高強度體力勞動)」。她還樂觀以為跟普通上班族一樣,在書店工作有假放,不曾想「書店放咗工,唔係真係放工,你勤力一點的話,隨時24/7(7天、24小時)工作」。說到這裏,她不禁提起在另一間獨立書店「紙本分格」的實習體驗,紙本分格逢周一二休息,她心想:「一星期有兩日休息幾好」,卻發現店主在例休時間還要處理網店訂單,可以說是全年無休。

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場地

話說回來,雖然要搬搬抬抬很辛苦,舉辦活動的成本也不菲,但活動的成功是他們付出汗水最好的回報。潘德恩在舊店實習時參與了一次讀劇活動,由於書店不如真實的劇場,空間有限,觀眾與舞台的距離來得親近,討論的氣氛更見熾熱。不少客人因讀劇活動購入《莊梅岩劇本集》,這時俗套點也要說一句「幾攰都值得」。不少獨立書店都會搞活動,活動形式包羅萬有,潘德恩說這是在連鎖書店未必會見到的,譬如在長洲的「渡日書店」試過跟街坊一起醃蘿蔔,辦過燕子觀察分享會,讓讀者認識家燕的生態,同時推廣關於燕子的繪本。從活動中獲得知識,結交朋友,她說獨立書店「成為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場地」。

這種連結,她無論作為讀者,還是實習店員都深切感受過。記得一次她參加已結業的「七份一書店@集成中心」的小說交換大會,碰巧遇見早在Instagram認識卻素未謀面的網友寶文,他是七份一書店的熟客。潘德恩當時拿出韓國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作交換,問她揀這本書的理由,1989年生的她很直白:「因為這本書是我能在採訪前看完的(能在短時間內看完),當然這本書本身也很值得看。」她說那時為了做訪問才參與活動,意外的是這本關於女性主義的書最後由作為男性的寶文取得,「相信他的讀後感跟我會不一樣」。

店長們不一樣的火花

讀書的視角因人而異,回顧上文說到書店書櫃的陳列也是如此。界限書店的主題書櫃旁有一個「出版社專櫃」,這個專櫃以本地獨立出版社作分類,潘德恩很是好奇,為此問舊店店長Mi,Mi告訴她大眾的着眼點通常放在書的作者,但一本書的誕生還有編輯和設計等人付出的心血,就像一齣電影不能沒有機燈組和美術指導等幕後工作人員一樣。

做過藝文記者和雜誌出版的潘德恩甚為感慨,她猜想界限書店店主大概是想讓讀者了解出版從業員認真對待每一本書的心意,「想別人appreciate(欣賞)出版從業員的心血,或者是了解一個出版社關注什麼議題,並為此出一系列的書」。讀書不止是看其文字內容,而是深思作者、出版社出書的理念,「正如你看電影,會否坐到最後看謝幕的credit一樣」,Mi跟潘德恩說過這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這個突出出版社角色的想法大概跟兩個店長都曾任出版社編輯的經驗有關。

視角重回現在的界限書店,吸引我目光的是收銀處右前方的兩個書櫃,上面放着各店長的推薦書,還貼有店長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又稱「十六型人格測試」)自介memo,我跟潘德恩不約而同注意到店長推介有時會重複,她笑言:「我也在想什麼(書)是他們(店長)的最大公因數?」揪着當值店長Leanne一問,她說店主們彼此熟知大家的讀書喜惡,也盡量不會重複推介。藉機再問Leanne書店的佈局,卻發現他們沒有刻意想過空間的設計概念,但從中看到他們性格各異顯然碰撞出跟「界限1.0」店長不一樣的火花。

驚喜推薦《地球毁滅記》

從界限1.0變2.0,舖位由彌敦道變亞皆老街,店長由Ma和Mi兩個變為Leanne、Amber、Lulu和Lester 4人,書架也不斷送舊迎新,變化似乎是書店的日常。記錄這種變化,正是潘德恩所願。她說近年冒出不少新書店,它們的存在未被記錄,「書店的變化速度很快,例如陳列,它們的書籍陳列與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有關連,但書店生意不易做,會結業,也會搬遷,所以我想趁它們還在的時候記錄」。她剛說完,我的腦海頓時想起珍寶海鮮舫沉沒,珍香園、長發麵家等老字號一一結業,近年不少人和事隱退於大眾視線,而潘德恩於書中寫過的4間書店,不是結業,就是已搬遷。

潘德恩不得不提記錄追不上變化的事實,無奈地說:「工作速度趕不及它們(獨立書店)搬遷的速度。」她說假如把搬遷後的界限書店輯錄,那麼近日搬舖,預計3月重開的獵人書店,「我豈不是也是畫埋2.0?」如此一來她應該要多花幾年時間才能寫成書,至於要否update出一本《獨立書店似顏繪2.0》,她說:「隨緣吧!」

「處女作」一手包辦畫圖寫字

反而好奇她不當書店店員,而是店長,她會賣什麼書?她倒沒想過這個問題,可能是看過的書種太多,她多番思考才想到《地球毀滅記》和《第六次大滅絕》,這個答案甚令人意外。她束一頭看起來很幹練的短髮,穿著針織毛衣和裙子,很文青的模樣,原以為她會推薦散文集、詩集之類,沒想到她列舉的是兩本科學書。她說愛看地球的歷史,覺得地球至今仍有生命存在是一個奇蹟,「(宇宙有)那麼多星球,它沒被其他星球撞中,還可以孕育生命,真是超級神奇的一件事」,這讓她有了要珍惜人生每一日的感悟。

這倒像讀中文和教育出身的她會有的感悟,她沒當中文教師,去了做記者,之後進修兩年讀設計,現時是自由身文字工作者和插畫師,但要兩者兼任,寫一本厚重達300多頁的實體書卻是第一次,在書店工作也是第一次,算是她突破自我界限。又要畫圖又要寫字,她固然感到吃力,但出自同一人之手,兩者內容才能配合。拍照不是更省時,也比插圖來得直接嗎?她說影相會有死角,不能呈現書店每一處細節。她特意為獨立書店留下紀錄,書店對她有何意義?書店提供她與書邂逅的機會,是開拓視野的途徑,亦是她出道作的主題,盛載人生重要的回憶,她如是說。

文˙ 姚超雯

{ 圖 } 李紹昌、姚超雯、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