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記者不時聽別人分享做義工感受,說盼「以生命影響生命」,即透過自身微小的行為感染他人做出同樣的善舉,用這句話來形容荃灣一名茶餐廳老闆渴望分享餐廳空間,供有需要人士使用的小念頭開始,到接觸社區不同人士,合力提供基層學生一個溫習食堂的計劃,似乎頗貼切。
◆背景
◇項目:社區溫習食堂
◇目的:分享閒置空間給住在不適切居所的基層學童,讓他們有溫習和做功課的空間,同時獲一餐溫飽
◇人物:「泰·初夏」老闆Paul及其員工、餐廳熟客、明愛荃灣社區中心職員,荃灣區內基層學生
劏房童難留家溫書
根據政府統計處發布的《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 ‧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2021年全港約有107,400個居於分間樓宇單位(subdivided units)的住戶,當中約21.2%住戶有至少1名住戶成員為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全港約有近34,000個屋宇單位劃有劏房,這些劏房總數估計約有108,200個,其中約6500個位於荃灣區,為首5區擁有最多劏房單位的地區之一。
去年明愛荃灣社區中心(下稱「中心」)在7至8月以問卷訪問107名區內不適切居所住戶,即一般私人樓宇不適切居所、天台屋、頂層不適切居所戶及板間房住戶,蒐集他們的單位用電情况,記錄受訪住戶於去年7月16日和7月23日單位午間和晚間的室內溫度,發現單位全日平均溫度達32.3℃,比同日城門谷氣象站錄得的室外全日平均溫度28.9℃高出3℃有餘;而部分租戶因大廈衛生問題,如有蛇蟲鼠蟻和油煙異味,而不敢開窗,只好開冷氣降溫,卻因為高昂的電費,不能常開;訪問調查中逾九成受訪住戶認為不適切居所單位的電費較獨立單位住戶高,另有逾七成受訪者遭業主濫收電費。中心督導主任林文佳說,有劏房戶跟她說,天時暑熱,不開冷氣便大汗淋漓,「開電風扇也沒用,不停感受熱氣」,一日要冲好幾次涼,用凍水洗澡是他們降溫的主要方法,如此一來卻會增加水費,因此他們會落樓到家附近的商場和圖書館避暑,亦是劏房小朋友溫書做功課的好去處。
一周3天提早打烊 6至9時開放溫書
「開冷氣都要慳住,不是想開就開,有冷氣已是一種奢侈」,餐廳「泰·初夏」老闆戴翁波(Paul)苦笑道,他對荃灣區劏房戶的經歷感同身受。Paul憶及他於1980年代隨家人從內地來港,那時一家6口擠在一個約100呎的單位裏生活,可以想像他活動空間之狹小,遑論擁有自己的房間。他記得那時踢完波好口渴,經過便利店想買飲品,也會忍住,一直提醒自己省錢,忍到回家就有凍滾水喝。年少經歷的貧苦在Paul心中播下要向有需要的人分享資源的種子。
Paul在荃灣開了6間餐廳,訪問地點「泰·初夏」是其中一間,記者到訪時正好是3點下午茶時間,店裏坐了不足10名客人,他說:「我的餐廳在某一個時段很靜(少食客),像現在(看到)般。」他心想既然餐廳還沒打烊,一直開着燈和冷氣,沒客人也是浪費,便接觸一些社會服務機構,欲提供學生溫習場地和膳食,共享餐廳閒置資源,卻沒成事。機緣巧合下,他在外參與活動時結識了中心職員,談及他想借出空間給有需要的人使用,卻苦無聯絡相關人士的途徑,中心剛好認識不少區內街坊,這成了Paul與中心合作建立「溫習食堂」的契機。
林文佳說中心一直服務荃灣區內的劏房街坊,他們接觸大量在家裏「要跟阿媽搶枱食飯,做功課」,想有溫習空間的小學生。她續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這些居住劏房的小學生長時間留在家中上網課,與家人「你眼望我眼,好悶」,跟街外人缺乏溝通,到疫情緩和,重返校園未必適應環境,學習進度落後。她跟中心同事想:「會否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們(基層學生)好好溫習?可否請到一些哥哥姐姐(義教),或者讀書的peers(同儕)?」他們物色荃灣區劏房單位附近的空間,還想着「怎會有人那麼傻,(免費)讓出空間給我們用?」剛好Paul願意騰出他一間茶餐廳的地方讓學童溫習做功課,茶餐廳一周3天提前打烊,那3天的下午6至9時提供空間及晚飯,希望養成學生定期溫習的習慣。「味珍閣茶餐廳」(下稱「味珍閣」)的期間限定「溫習食堂」從此誕生。
參加學童愛食堂晚飯:家中嘗不到的味道
為什麼學生不去開放時間更長的自修室,去「味珍閣」的溫習食堂?「呢度(「味珍閣」)有哥哥姐姐教,他們煮的飯比你煮好吃得多。」這是參加溫習食堂的小朋友親口對其家長說的話,林文佳笑言家長聽到這番話或會傷心,但同時會為其孩子願意用功學習而欣慰。細看食堂菜單:番茄牛肉煮蛋、椒鹽豬排、蝦醬蒸排骨,還有老火湯,林文佳回味跟孩子一起開飯的時光,記得有兩名小學生在溫習食堂開放的日子都會前來,只為吃一頓晚飯,因為他們在家裏沒機會吃到食堂供應的大部分菜式。她說小孩愛吃煎炸油膩的食物,但受環境所限,不少劏房沒有爐頭煮食,只能用電飯煲焗熱飯菜,「未必是(學生的)媽媽煮得不好吃,而是劏房的環境限制了她們的廚藝」。Paul回應道其茶餐廳廚師自發每日變着花樣,煮不同餸菜,「希望小朋友開心」。
「味珍閣」溫習食堂分兩期進行,第1期在去年4月中至5月尾,第2期則是去年6月中至8月中的時間。林文佳和中心職員初時構思由他們和中學義工輔導,讓學童在「味珍閣」自修,後來茶餐廳經理Bobo不但企堂、出餐,更落手教小學生做功課,照顧學生的情緒,幫忙打點一切。林文佳說大部分學生是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他們的英語能力較弱,學習講廣東話和寫繁體字都有困難,「有些可能來港不夠一年,在念小學3年級,但其英文程度只有小一,甚至是幼稚園3年級」,他們的義工人手難以應付大量學生,故第2期讓參與了前一期計劃的中學生幫手做小老師教導小學生,如滾雪球般讓這種社區互助精神擴散出去。
林文佳說起新來港小學生的英文水平時,Paul想到自己14歲時帶着只學過ABC字母的英文程度來港念初中,那時他感到很吃力,「我們那個年代,在大陸要讀到中學才開始學ABC」。「他們的處境跟當時的我很相似」,從溫習食堂的學生身上,Paul總能看見自己的影子,他希望以自身經歷勉勵學生要努力,靠自己一雙手改變未來,「很多事是要自己爭取」。不善辭令的他不懂跟孩子打開話匣子,他跟學生沒什麼話題,他笑言他只負責提供場地,教書和提供情緒價值種種得靠林文佳和Bobo。他說他不是偉大的慈善家,沒有改變整個社會的宏願,只是沒想到「味珍閣」溫習食堂會感染到隔籬鄰舍,甚至是荃灣區外人。在「味珍閣」溫習食堂計劃,Paul一再強調他只是撥出餐廳閒置資源,而荃灣好多有心人願意為社區和諧,以及有需要的人略盡綿力,他只是其中一分子。
熟客充當「訓導老師」
譬如林文佳請來的中學生義工,起初只是為了個人學習經歷中的義工服務時數證明,「但當他們去到(溫習)食堂跟小朋友聊天,又教他們(小朋友)畫畫之後,自己(學生義工)又可以溫書食飯,日日來幫手」,也沒在乎義工時數的多少,就算只是教小朋友簡單的英文字母A至Z,也畀足心機。Paul的熟客Mandy看到溫習食堂這般有愛,義務擔任學童的「訓導老師」,她要求學生像上班族一樣,來到食堂要打卡,記錄到訪和離開時間,林文佳笑言「我們真的為每名學生整了一張卡,用Paul餐廳的打卡機拍卡」,並逐個學生檢查打卡紀錄,她說Mandy認為「小朋友應有準時之心」,這樣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而且相信基層學生要透過學習知識才有機會力爭上游。
新食堂計劃陪DSE考生衝線
黃女士跟兩名小五女兒住在荃灣區內約100呎劏房單位,單位面對人來人往的走廊,嘈雜得女兒無法專心溫習。她家除了牀,開張摺枱就沒活動空間。她1人打4份散工,每朝7點出門工作,做到夜晚8時才回家,無暇顧及女兒的晚膳,便帶女兒到溫習食堂暫託,她說:「英文我自己教唔到,食堂有得免費補習。」食堂計劃告終時,黃女士的女兒仍惦念那裏的人和事,告訴她「那裏的人好好,畀最好嘅嘢佢」,有飯食又有禮物收,女兒很是滿足。
茶餐廳內有Paul及員工、中心職員和義工,還有客人幫手,餐廳外則有附近商戶和住戶出力。Paul說有數學老師利用公餘時間到溫習食堂幫學生補習;文具舖老闆將店內文具送出;手表舖老闆送舖頭多出的手表給學生。
以基層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味珍閣」溫習食堂去年8月尾隨餐廳結業而結束,Paul欲在他開辦的其他餐廳延續這個計劃,「泰.初夏」便是下一個項目地點,但他考慮到餐廳的營運成本,改變餐廳開放作溫習食堂的時間和對象,「(「泰.初夏」溫習食堂)在下午茶時間開放,有空在這段時間來的學生只有正在study leave的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生」。新一輪溫習食堂「泰chill Run習食堂計劃」於3月15日啟動,林文佳預計食堂會營運至5月3日,她發現考生除了溫習空間,也需要釋放壓力,便加入了「陪跑」元素,由專業跑步教練和中心人員教考生跑步技巧,希望考生能藉運動放鬆。
中心去年年尾啟用社區廳堂「荃灣廳堂」,同樣提供空間予學生溫書做功課,為何仍要搞溫習食堂?林文佳說:「我們認為他們(學生)跟社區小店的老闆近距離接觸,才能感受到鄰里間的互助互愛。」她看到同學仔在食堂裏嬉戲打鬧、用功讀書,像是走進另一個家。黃女士的說法則很實際:「社區廳堂無嘢食,呢度(溫習食堂)有。」溫習食堂不只有Paul及其員工和中心職員的付出,還有其他熱心街坊,大概是用一份愛心凝聚了整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