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行走的攝影展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12日

【明報專訊】相信大家對「行走的(名詞)」形容非常熟悉,這在香港廣泛應用,想不到今次在墨爾本能夠親身體會。

3月,墨爾本在市中心及周邊小區,甚至郊區,舉辦國際攝影節。雖然墨爾本本來就有一所攝影博物館,但今次的攝影節很有噱頭,跳出只有一個特定室內展覽的框架,只需要到圖書館、旅遊詢問處或各大博物館等,拿一份攝影節地圖(也可從photo.org.au下載電子版),跟着路線走,就可看到超過150名本土與國際攝影師的作品,是名副其實「行走的攝影展」。

由於作品太多,筆者今次主要介紹幾個戶外展品,以及一些展期到四五月的展覽,若到澳洲旅行,不妨看看。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State Library Victoria)門外,分別有兩個攝影展,是Malick Sidibé的The Eye of Bamako和Rennie Ellis的Protest,Rennie Ellis還有一個展覽在館內的Victoria Gallery展出,名為Melbourne Out Loud: Life through the lens of Rennie Ellis。

兩名攝影師分別用相片記錄歷史。Malick Sidibé拍下家鄉馬里1960年獨立初期,人民的希望和正能量,他說「It's a world, someone's face, when I capture it, I see the future of the world.」從他的相片可看出當時馬里城市人的生活——騎着單車穿梭大街小巷、於社區會堂載歌載舞等,歡欣迎接自由的到來。Rennie Ellis的戶外展則記錄1973年的墨爾本同志遊行。兩名攝影師關乎自由解放的相展在圖書館廣場展出,甚有意思。

從圖書館向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的方向走到RMIT Gallery,這邊有兩個展覽,其中execute_photography非常新穎有趣,是探討AI和相片的互動與關係。展覽共展出9名藝術家的作品,由4名策展人策劃。館內設有不同展品,不止是AI做的相片,也有遊戲讓人一嘗扮演工程師的滋味,使攝影展變得更立體多元,留下討論空間。

Gallery的另一邊展出攝影師Ulrich Wüst的作品,整個展覽就像一部歷史紀錄片,真實記錄德國近代歷史。這些日常生活紀錄的相片,展示時代變遷,把東德在二戰後的生活,無論生物或死物,Wüst都透過鏡頭細說出來。筆者在這邊駐足很久,因為相片想說的太多,像看關於二戰後的電影一樣,赤裸又無奈。

從RMIT Gallery走出來,繼續往Victoria Street行,會見到一幢外牆佈滿反光圓形的建築物,那是RMIT Design Hub Gallery,Gallery現正舉行一個展期至4月27日的展覽The See is to Change,第一個展出項目是長13分14秒的錄像。攝影團隊用閉路電視,從印度孟買一幢36層高的大樓拍攝,以單一角度拍下環境變化、大廈工人生活,當工人發現閉路電視,他們可以無視,也可以變成演員,探討生活與環境空間的關係。另一個作品長100米,是由印度一份已出版約140年的報紙The Hindu多年的剪報合成。一邊行一邊看,剪報反映了印度多年來的歷史事件、人民生活及政治環境,細心看完,才重新認識印度,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作品。

文:小柔

(80後,生於香港,移居墨爾本8年 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事情)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攝影展 墨爾本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