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逾半世紀 馳騁籃球場 80歲中醫堅持工作中養生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22日

【明報專訊】現代人愈來愈重視養生,但很少人將養生與工作聯想在一起。

其實養生與努力工作並非對立,我行醫超過半世紀,今年踏入80歲,堅持一邊工作一邊養生。最重要是工作與休息平衡。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說:「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意思是不要過度勞累,才有健康身體。可是現今都市人輕視休息的重要。我有不少病人,經常通宵達旦工作,如此透支身體容易誘發嚴重疾病,例如中風、心臟病,甚至過勞死。

臨牀上,不少疾病其中一個重要病因,就是長期過勞,缺乏足夠休息。從四診合參(望、聞、問、切)中發覺到,另一個常見病因是生活作息紊亂,這完全是病人自討苦吃,例如沉迷玩手機、搓麻將,過多酬酢或娛樂活動等,導致休息不足、健康受損,如有上述陋習便應該自我反省一下。

一邊工作一邊養生,我有不費分文的方法。

˙「子午覺」利陰陽調和 養精蓄銳

中醫有「子午覺」之說。子時,即晚上11時至凌晨1時;午時,即早上11時至下午1時。根據中醫理論,子時與午時是人體陰陽二氣交感之時,在這兩段時間入睡,有利陰陽調和、養精蓄銳。子時宜熟睡約6至7小時,午時宜小睡約15分鐘。《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作息平衡,人自然精神爽利。

有病人習慣凌晨2時才睡,午膳時間則喜歡到健身室做運動,其後發覺自己脾氣欠佳,動輒發怒,常因小事與人口角。後來她接受我勸告改變作息習慣,嘗試「子午覺」,3個月後,喜孜孜來到診所,說近來甚少和別人爭拗,人也變得精神,她的脈象明顯比之前平和柔順,面色也容光煥發。所以,想擁有健康身體不一定要進補,充分休息勝過吃補藥百倍。

˙適量運動氣血和順 防慢性病

「藥王」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現代人則不然,辦公室一族坐下來便半天不動,下班後慵懶地呆在家裏,拿着遙控器而不多走兩步。這種生活習慣對健康無益,可是很多病人甚至我的學生都說,現代人就是這樣,是社會常態,但我會形容為病態。

有部分人曾嘗試突破,開始跑步、健身、游泳等,但卻未能持之以恆,熱情過後打回原形。又有一些人矯枉過正,運動過量過劇,汗出如漿,疲勞至極,這樣做只會帶來反效果,對身體有害無益,應了藥王「大疲及強所不能堪」之說。緊記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運動必須適當適量。

運動要有恆心,有恆心就必須發掘自己的興趣,推動你堅持下去。

多年來我堅持每星期兩天做我最喜歡的運動,就是打籃球。相約球友在球場上競技,誰勝誰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動筋骨,寓娛樂於運動中。我在球場上奔跑跳躍,揮手射籃輕而易舉。縱橫馳騁數十載,熱情未減,興趣就是我最大的推動力。現時很多慢性病年輕化,病人年紀輕輕便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要長期服藥控制。我今年80歲,體檢一切正常,沒有三高,原因很簡單,就是我有足夠運動,是以氣血和順,加上注意飲食,自然有效預防慢性疾病。

我醫治中風病人,在他們病情穩定之後,我和我的學生都會勸告他們要多做運動,例如經常十指代梳按摩頭部、活動手指和腳趾、抖動四肢等。避免長時間坐卧,因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中風病人特別需要適量運動鍛煉,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中風復發風險。服藥只是治標,治本之道仍然是運動。

˙積極樂觀 「邪不可干」

情緒好壞,對健康影響極大。情緒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積極正面情緒有益身心,消極負面情緒損害健康。情緒長期過度低落,就會衍生疾病。中醫理論有「抑鬱成疾,不悅傷身」之說。令人聞之色變的抑鬱症,長時間悲觀情緒導致負能量超標,後果不堪設想。我有一個朋友性格內向,缺乏社交,退休後對任何事漠不關心,終日無所事事、悶悶不樂。短短幾個月,外貌迅速衰老,身體機能退化,很多病痛也找上門。這是「不悅傷身」的典型例子。後來他接受勸告,嘗試做義工,自從有了寄託,彷彿找到了人生新方向,性格變得活潑開朗,朝氣勃勃,人顯得年輕,病痛亦明顯減少。由此可見愉快地工作可以改善健康,延年益壽。

凡事以多角度思考,若以正面積極態度看待工作,努力改善自己,與時並進,培養興趣,擴闊視野,或許可以發掘到工作新機遇,有這樣心情必定正能量充沛。《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虛邪賊風(病毒細菌)也會退避三舍。所以心情愉快態度積極的人,免疫力都會勝人一籌,抱持這樣的心境工作,自然有保健養生功效。

˙享受工作滿足、成就感

滿足感和成就感令人心靈得到慰藉,現代不少科學研究證實工作有滿足感、成就感的人情緒比較穩定,身體較健康。

我有一個學生,曾因為了養兒育女忙於工作,身兼數職,生活好不容易;也許是工作繁重兼缺乏休息及運動,他的身體狀態欠佳。現在子女已經成長,為了改善健康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包括盡量保持作息平衡,並養成行山、游泳及打太極等運動習慣,做自己喜歡的東西——讀書和寫作。最近他參加了大學徵文比賽,得到獎項,非常開心,寫作為他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見到他時刻面帶笑容,精神氣色也比以前好,我感到欣慰。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到這年紀還要應診,不怕辛苦嗎?我回答說,自小熱愛中醫這門學問,醫科畢業後不久即開始懸壺濟世。這既是研習中醫必然使命,也是我最大樂趣,能夠學以致用盡展所長。看到病人初診時病容滿面,到後來笑容滿面,致謝聲不絕於耳,我感到非常滿足,為病人戰勝病魔,成就感更是筆墨難以形容。中醫是我終身職業,十分感恩我可以不斷工作,而且做得十分開心,樂此不疲。

我再舉一個例子,報載一名因工業意外導致傷殘的船運工人,利用自身擁有的機械知識,加入義工隊專門為輪椅用家免費維修輪椅,事件感動人心。我十分認同只要在人生道路上找到目標,即使傷殘也可殘而不廢,活出彩虹。施比受更有福,有良好體魄才能施以援手,幫助別人同時也從中獲益,得到滿足感及成就感,無形中達到養生功效,看到該名船運工人年屆70,仍然活力十足,便可見一斑。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沒有人可以例外,只需平常心面對就可以。任何人也會生病,小病是福,能夠持續工作就是一種福氣。工作有貢獻又能養生,利人利己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編按:中醫何樹勛行醫超過半世紀,踏進耄耋之年,繼續忙診症、做義工、打籃球、唱歌玩樂。他會在《明報》健康版執筆,分享下半場樂活養生良方。

文:何樹勛(佛教華夏中醫學院院長)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