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導賞:形象隨時代行進 可怕變可愛 日本時勢造妖怪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28日

【明報專訊】日本妖怪千奇百趣,至今仍然廣受國內外民眾歡迎。眾多富有寓意的怪談故事,反映該時代的日本社會發展。妖怪形象從可怕變得可愛,自江戶時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分子。香港藝術中心正舉行「妖怪大行進」展覽,從繪卷與遊戲產品中,觀眾得以透視日本妖怪演變。

早期作惡 襯托武士

妖怪之說由何時出現?傳說平安時代(794年至1185年),妖怪夜裏會在京都城街道橫行,此景况被稱為「百鬼夜行」。恒生大學亞洲語言文化中心副主任陳洲指出,百鬼夜行的書籍記載可追溯至平安時代的《日本靈異記》、《今昔物語》,後者分為天竺(印度)、震旦(中國)和本朝(日本)三部分,收錄上千則民間妖怪故事。其中一則講述著名陰陽師安倍晴明學師之時,告訴師父目睹百鬼夜行,「自從這件事之後,師父就知道他有慧根,可以正式收他做弟子」。這故事引證早於平安時代,百鬼夜行的傳說已經存在。

《日本靈異記》中的怪異故事均有行善得善、行惡得惡之意,富宗教色彩。其時佛教剛傳入日本並日益發展,奇聞怪事導人向善,藉此宣揚佛學理念。「宗教的事,其實一開始不是那麼平民化。」陳洲提到,掌權者熱中接觸宗教,以尋求長生不老之道,上述書籍初時只在上流社會流傳。

早期面目猙獰的妖怪為非作歹,在故事中往往是被追殺的配角,用以襯托英勇武士。《源賴光公館土蜘作妖怪圖》呈現大將源賴光遭受土蜘蛛襲擊的一幕,護衛「四天王」為了保護他,正在公館內守候。陳洲介紹,「四天王」為四個驍勇善戰的武將,在日本民間名氣很大,其中一個身穿紅色肚兜、騎着一隻熊的名為坂田,又名金太郎。「一說起日本的四天王,日本人的常識就會覺得想起(妖怪)土蜘蛛,還有另外一個叫酒吞童子。」《大江山繪卷》記錄四天王斬殺妖怪首領酒吞童子,沒了頭顱的酒吞童子仍在發動攻勢,被四天王合力制服。

江戶時代 形象變萌走入民心

現在能確認妖怪形象的作品,大多創作於鐮倉時代之後,到了江戶時代,隨着木板印刷技術發展,妖怪木刻版畫得以大量複製,漸漸流傳於民間。今次「妖怪大行進」展出的繪卷作品不少為複製品,近入口處的幾幅沒有玻璃擋隔,觀眾可近距離觀賞妖怪神態。「既然不是真迹……你見到作品都沒有阻擋。」香港藝術中心高級節目經理盧家彥期望,觀眾可以與妖怪更加親近,每件作品旁亦只有列出名稱、創作者及年代,詳細圖說可以掃描二維碼,按作品編號閱覽。

妖怪之所以在江戶時代爆發式傳播,陳洲稱與當時社會環境有關,「一個戰亂的年代,哪有人會看書呢?一定要去到江戶時代真的和平了、經濟穩定了,才可以看書」。太平盛世,人們安居樂業,大抵眼中的世界亦變得可愛。妖怪漸漸脫離可怕形象,變得「卡哇伊」,某程度上在記錄民情演變。不止是妖怪,研究日文的陳洲說,早期戰亂時代貓叫的擬聲詞充滿恐懼,但江戶時代對貓叫的描述很可愛,「早期令人恐懼的擬聲詞有很多,但是到了後期,動物都變得很萌」。

「百鬼夜行(繪卷)會見到妖怪為主角,在街道遊行,已經由一個角色變成一個主角。」盧家彥指百鬼夜行繪卷出現是轉捩點,開展妖怪走進民心的演變。他引述策展人湯本豪一的想法,妖怪為人類想像力的產物,「但我們的想像力可能來自恐懼,來自一些不知名、不熟悉的東西,然後我們就會投放這個想像變成一些圖像」。

為增銷量 妖怪包裝新聞

妖怪反映着民間怎樣的情緒?到江戶時代,妖怪開始與民眾有更多「互動」。《髮切奇談》中全身漆黑、身形龐大的妖怪髮切,襲擊半夜去廁所的女傭人,正要吃掉她的頭髮。陳洲提到,畫作其實以另一種角度敘述當時一宗風化案,某男子無故剪去女生頭髮。「如果報紙報出來,說發現一個男子剪掉一個女子的頭髮,其實不是太有意思,不是太有趣。」報紙商以妖怪包裝真實新聞,目的是增加銷量,街頭「讀賣」的販售者會以此作招徠。

江戶時代,名為「百物語」的娛樂活動流行,人們聚在一起輪流講鬼故,每人講完便要到隔壁房間吹熄一支蠟燭。傳說當所有燈光熄滅,黑暗中會有靈異事件發生。雖然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社會開始受西方文化影響,積極學習歐美國家的科技,但民間仍然流傳甚至相信許多怪談,例如《本所七不思議之洗足邸》描繪了一隻巨大的腳從天花板伸下來,據說只有把腳洗乾淨,它才會從屋頂消失。

妖怪是日本人想像力的化身,但並非全然「原創」。傳進日本的不止是佛教,到江戶時代還有許多中國文學作品,包括《山海經》、《聊齋誌異》。中國妖怪來到日本,難免水土不服,「日本人厲害的地方就是,他們不是完完整整把《聊齋誌異》給別人看」。陳洲指出,日本人會改變原著中妖怪形象、故事情節,以更貼近民情。譬如《聊齋誌異》原文其中一篇提到的鬥蟋蟀,日本並不盛行,於是日本版《聊齋》改成鬥雞。此外,明治時代的《妖怪繪卷》收錄各種關於妖怪的短篇故事,其中一隻拿着斧頭的無頭妖怪,其眼睛長在胸前,與中國神話角色「刑天」極之相似。

動漫設定有根據

在日本傳統妖怪傳說中,動物不能成為神,只能化妖,例如狐妖、貓妖。百鬼夜行除了有這些動物化身的妖怪,還會出現「付喪神」。付喪神並不是神,而是獲得靈魂的器皿,類似中國傳統中「成精」的意思。傳聞若長年使用的物品被胡亂拋棄,99年後便會加入百鬼夜行表達不滿。背後寓意顯而易見,教導民眾珍惜擁有,壞掉的鍋不要馬上棄置,盡量延續其生命。

日本怪異故事不勝枚舉,妖怪以外還有鬼和怨靈。陳洲解釋差別,怨靈指的是復仇的亡靈,參閱《四谷怪談》的記載,為真正恐怖的存在。至於日本「鬼」,有指是借喻民間對地方勢力、山賊的不滿,「人們不敢正面寫他們『蝦蝦霸霸』,便將他變成鬼」。「鬼」頭上長着兩根牛角,穿著虎皮褲。這形象有根據,由於鬼門位於東北方位,參照十二生肖即牛和老虎。民間傳說英雄桃太郎登上鬼島擊敗鬼怪,身旁有猴子、雉雞和狗作伴。為何偏偏是這幾隻動物?原來鬼門的對角方位為裏鬼門,相應生肖正是猴、雞和狗,故此能夠克制鬼門。

「我希望多些朋友知道,其實很多時候這些角色設定呢,是有其原因。」古人一聽就明白,但陳洲說對於缺少背景資訊的現代人,「去到這個年代,不再是一種常識」。盧家彥則提到一如妖怪文化,其實熱門動漫作品的設定亦有其根據,「Pokémon、《咒術迴戰》、《鬼滅之刃》,其實它們每一樣東西都有出處,就算(角色的)花紋、衣紋,其實都是有關係的」。

妖怪成市場營銷手段

展覽「妖怪大行進」除了展出繪卷模作,還有以妖怪為主題的遊戲產品,包括玩法像康樂棋的棋盤遊戲「雙六」、公仔紙等,顯示妖怪已經徹底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日本妖怪歷久常新,連時裝品牌UNIQLO也推出過妖怪系列,其中一件T恤產品正是浮世繪妖怪畫代表作之一《相馬舊王城》。陳洲說從中可見,日本人把妖怪變為市場營銷的手段,「中國會不會拿《聊齋誌異》的人物做紀念品?那些並非可愛的形象,畫皮也很恐怖」。

從古到今不變的,或許是人類對天災的恐懼。傳聞江戶時代有人目擊一隻外形像人魚的妖怪出現,它自稱阿瑪比埃,並預言往後6年會是豐年,緊隨會有災害,但只要把它的畫像貼在家裏,便能保佑平安。一百多年過去,阿瑪比埃在新冠疫情期間爆紅,網上掀起一股風潮,商家亦乘機推出相關產品。「所以我們說,日本人做marketing是有一手的。」陳洲總結道。

日本妖怪形象由最初人人喊打,到後來奇趣外觀打入民心,更啟發大量影視作品,以不同形式繼續流傳。盧家彥稱妖怪學現在已成為一門學問,「怎樣去理解(妖怪文化)這件事的演變呢?因為那些是人做出來的產物,不是《咒術迴戰》(漫畫)留下的物件」。河童、雪女等妖怪至今仍為日本人熟知,甚至信以為真。傳說真偽毋須執著,而滋養它們的歷史背景、人們當下的集體情緒確實存在。

展覽「妖怪大行進」由日本妖怪博物館名譽館長湯本豪一策展,於香港藝術中心開放參觀。怪談當然並非日本專利,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與集體情緒,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妖怪。行完「妖怪大行進」展覽,從四樓包氏畫廊出口沿樓梯離開,牆上掛有本地藝術團體「豚肉窩貼」作品《香港鬼怪百物語》,觀眾可一併欣賞本土民間鬼怪百物語。

「妖怪大行進」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4年5月5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4至5樓包氏畫廊

詳情:bit.ly/3Wm9gCB

文˙ 朱令筠

{ 圖 } 鍾林枝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