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日後就是母親節,香港是高度消費主義社會,任何節日都無可避免變得商業化,若言「只要有心,天天也是母親節」又嫌流於花言巧語,人與人之間長時間相處難免生摩擦,血親亦不例外。血緣關係難離難捨,有愛有恨,藝術家也要在生活中學習,甚或從中抽取養分創作,從而反思生活。趁着母親節邀約訪問身兼母職的藝術家馬琼珠和得獎舞台劇演員趙伊禕,她們會用什麼物件象徵自己跟女兒之間的關係?
馬琼珠早幾年開始跟丈夫和女兒展開旅居生活,離港後失去湊女好幫手,整個家庭關係需重新磨合,她漸漸發現跟女兒較適合以平等關係相處,女兒在伊斯坦布爾給她買下的一條頸鏈最能作象徵。馬琼珠指出,大人很習慣找一些兒童活動給小朋友,自身卻不會樂在其中;她跟女兒則找到共同享受的時光—— 一起逛二手雜貨店、二手衫店和二手書店,在這些只有她倆共處的空間,不需要誰遷就誰。
那時候,他們旅居伊斯坦布爾,住在純真博物館附近,博物館周遭街道都是二手店。她跟女兒逛當地二手店時看上一條頸鏈,她考慮到經濟狀况而沒有買下,後來女兒跟爸爸到店舖買了那條頸鏈送給媽媽,訪問時馬琼珠一直繫着那條頸鏈。
剛奪得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的趙伊禕就讓女兒選擇物件,女兒選了一隻彼得兔公仔。那隻公仔是趙伊禕在女兒一個多月大時送給她,一直放在牀頭陪伴她睡覺。其實公仔已經破爛,其中一邊耳仔需要用針線縫起。儘管同樣的彼得兔公仔在百貨公司隨時都能買到,但是女兒堅持不用替換。
「我覺得的確幾似母女關係的,它(彼得兔公仔)因為時間流逝,可能有些破損、有些褪色,但是它依然需要留在這裏,我都會覺得長久。之後她不會想要一個新的,因為那個味道有溫暖的感覺,會一直陪伴着她,而我都會想一直陪伴着她。」趙伊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