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伊禕、馬琼珠 是藝術家也是媽媽 母親身分成為創作養分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10日

【明報專訊】後天便是一年一度母親節,有人大事慶祝,有人平淡度過;母親節往往聚焦「她」如何貢獻家庭,很少倒過來思考「母親」這個家庭位置如何影響一個人。常言藝術源於生活,當藝術家生活中多了一個人——一段不可捨割的關係,這段關係會怎樣影響她們的藝術?記者訪問演員趙伊禕和藝術家馬琼珠,最大共通點是說起女兒時那一抹微笑。

趙伊禕 曾抗拒被定型「媽媽」形象

剛奪得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的趙伊禕,在得獎劇作《植物人》中是一名母親,現實中也是一名母親,有一個5歲多的女兒。然而當她還未是母親的時候,已經很多人找她演媽媽,「可能我本身偏向成熟的長相,我20幾歲的時候可能都是這個樣子,他們會覺得你很斯文、很淑女,很適合做人家老婆、人家媽媽」。年輕的時候,她特別想撇走這種特質,不想被定型,可能刻意剪一頭短髮,打扮得「烏搲」一點,「現在我就會覺得如果人家欣賞到這一點,其實都好的,起碼你被人看到」。

當一名演員意味自由身工作,生活難有規律,但當女兒在她生命裏出現,「你要把她的時間表放在你的時間表」,女兒為她生活帶來規律。因為家中有外傭幫忙,她可以放心外出工作,有時會牽掛,有時間就會親自接送放學。女兒還幼的時候,趙伊禕就在工作間隙看家中閉路電視,看看她在做什麼。「如果她玩得很開心,你就很安心。如果她自己坐在那裏沒什麼做,你就會覺得如果自己在那裏就好。我盡量不想向工作伙伴表現出這一點,人家沒有必要為你去承受,又不是真的有什麼大件事。」

成為母親 研究角色更重原生家庭

即使女兒不在母親身邊,但在母親心裏,還是強烈感受到女兒就在身旁,那是趙伊禕生女兒前,飾演母親時並未能領會到的。現在她會多留意到作為母親身體上的不同,可能拖着孩子的時候,身體狀態已有不同。看着女兒漸漸成長,她研究角色時愈來愈着重原生家庭,「以前看一個角色,你立刻會思考她這種性格是怎樣形成,她這樣說話,平時應該是怎樣的人。現在就會覺得她怎樣說話,或者做一個決定,可能關乎她父母怎樣跟她說話,或者她父母怎樣去解決問題」。

在《植物人》裏,她有一個兒子,由一名女演員飾演,特意在劇場裏錯置性別。她發覺自己不用特別代入親子關係,「那些東西好像已經入血,不需要好像以前沒有小朋友時,要有很多想像力,查很多資料……你不需要花那麼多力氣去搞關係,因為你知道媽媽一定是很愛那個小朋友,只是她的方式很不同」。她在《植物人》裏飾演的母親很強勢,諸般控制兒子,「那些控制其實都是一種愛,只不過她不知道這種愛會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她曾在舞台劇《曖昧》飾演家庭主婦王霞,在幼稚園外接送孩子,符合她現在的生活狀况,女兒的存在感或許更加強烈。今年初回看《曖昧》的放映錄像,因為當母親的經驗增加,她不禁狐疑王霞的部分處理是否恰當。該劇將在今年9月重演,現時還未開始排戲,她亦擔憂太多思考反而失去初演繹角色的真實感。

因為自由身工作,女兒已習慣媽媽「神出鬼沒」,「她每一次見到我都會覺得很驚喜」。趙伊禕期望女兒將來亦能獨立生活,她這想法是受她的媽媽影響,趙母隻身離開家鄉工作,只為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她這個觀念頗影響我們,當然我們現在很幸運,可以為了自己的興趣、事業去衝……特別是我們做藝術,生活遇到一切都是我們的養分。某一個時刻,『櫃桶』裏面的東西你一定會拿到出來的。」她說下一代也能提供給她這樣的藝術養分。

馬琼珠 為女兒開展旅居生活

馬琼珠近30歲成為藝術家,差不多40歲當上母親。未有女兒前,她的時間鬆動,若不想太辛苦,大可少接工作、少教課,多一點空閒;直至女兒出生便多了責任,「人的鬥志高了,希望改善女兒的生活質素」。她頭一年全時間照顧女兒,聘請外傭後重投全職工作。那段時間,她在坪洲住所、藝術學院和火炭工作室3地奔波,漸漸發現收支和生活質素是得不償失。另她亦想盡更多責任教育女兒,於是下了一個決定——跟丈夫和女兒開展旅居生活。

丈夫從前多在外地,3人待在一起的旅居生活,也代表需要適應共同生活。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到不同城市旅居,馬琼珠擔任家庭教育的角色,「相機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其實我們去到每個新地方,那個(家庭教育的)『班房』變得很大,她可以自由去欣賞」。還在香港的時候,丈夫給了當時兩三歲的女兒一部舊數碼相機,她由不懂攝影,慢慢掌握起來,跑出去跟朋友玩耍都會拿着相機,去到外國更加自然掏出相機四處拍下新奇的事物。「可能小孩子矮,他們的視點跟我們有些不同」,她可能特別留意街上的一些花草,如突然發現有條毛蟲,她就會蹲下拍這些小小的東西,這都是她日常會做的事。

母女合作新系列 留下女兒拍攝一刻

離開香港後再沒有工作責任纏身,同時受女兒影響,馬琼珠跟女兒外出時選擇放下手機,掏出相機。等待女兒拍攝途中,她開始她的項目,拍下每個城市的天空和飛鳥,後來發覺女兒拍照的那一刻也很吸引,「其實一個人很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是很好的一個景觀」。女兒一邊拍攝,馬琼珠一邊拍下她拍攝的一刻,成為新項目「影她.她影」,配對兩邊相片,女兒知道項目後也訂下規矩,表示錯過了她拍攝的那一刻就不能重做。離開香港時女兒才8歲,現在已經11歲,馬琼珠笑言:「她慢慢已經不喜歡我們拍她的照片,現在拍她的照片要問過她,不像小時候任拍。」

她在家庭教育時盡量避免以老師的姿態示人,會放下「懂很多藝術」的包袱,因她認為小朋友本身就有創造、好奇等藝術質素。旅居生活需要節儉,物質並不豐富,但跟女兒生活和做藝術,漸漸讓她拾回藝術的樂趣。拼貼畫只要一把剪刀,然後黏黏貼貼就能創作,「跟她一起,我學到原來可以回到基本步。好像回到20年前我進藝術學院、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做得很沒有包袱。因為後來你學多了,又有差不多年資,就算沒有成名,你都已經有一個包袱在那裏」。她自言創作時「回到很孩童的心態」,不再執著如何表現和潤色作品,加上她累積了20年的經驗,創作起來更得心應手,Bird of Shape是她剪貼拍下各地的天空和飛鳥,成為一幅拼貼畫。

她跟女兒在各地都會逛文具店,買下活頁簿,然後撕出一張張碎片製成拼貼畫,剩下來的碎片沒有浪費,她會留下來做新作品。售出作品是旅居生活收入來源之一,另一方面她亦透過從前香港人脈獲得參與海外展覽的機會。女兒在兩年前轉讀網上學校,最近希望重讀一間有實體校園的學校,「我們覺得是時候,因為她真的要有一些穩定一點的朋友和校園生活」,旅居生活有一天會停下來。

文:嚴嘉栢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開眼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