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陸】建基於真實故事的道德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17日

【明報專訊】最近在工作場合碰上不相熟的舊同事。她突然之間撲出來向我問候。「最近好嗎?」我一問,她即時說自己最近好多了,說「我會在今個周末在E報公開我的故事!」什麼故事?星期日收到同事的短訊後,我才明白原來這是她的#MeToo故事。

原來她在舊公司一個派對上被高層強迫親吻。相隔近5年,她把事件公諸於世,向全世界告知這間公司如何敗壞,沒有好好處理這件事,讓她在這5年間被精神問題折磨。當然,高層是錯,不應搞男女私情,但同時間不少舊同事又說男版的故事不一樣,強調女方一直在調情,現在要公開事件其實只是因為與公司鬧翻。這些羅生門故事不會老,每每最後都只能靠個「信」字,判斷哪個版本更可信。這讓我想起最近大熱全球的Netflix新劇《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

Baby Reindeer是蘇格蘭創作人Richard Gadd的作品,把舞台一人騷改編成7集電視劇。整個故事很簡單,就是主角Donny被一個女人跟蹤。創作人Gadd自己飾演主角,因為這是他20歲出頭時的真實經歷。Donny由蘇格蘭移居到倫敦,在喜劇界發展,於Camden一家酒吧兼職打工。一天一個40多歲女人Martha踏入酒吧,愁眉苦臉,Donny問她飲什麼,她說要一杯茶,但負擔不起。出於同情心,Donny向她遞上一杯免費茶,從此令她迷上Donny,她每日到酒吧見他,喝免費茶。

Martha對Donny的愛慕不斷加深,不止真人跟蹤,更不斷向他寄電郵,在社交網絡不斷寫私訊,最終迫使Donny報警,擾攘多時,事件才告一段落。

Baby Reindeer是難得的好戲,除了因為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外,劇集對施害者與受害者關係的細緻描述在電視界上屬前所未有,是難得的誠實與細膩,勾畫很多複雜的情感。這段關係不是平常人眼中Donny是受害人而Martha是施害者那麼簡單,兩人正好相遇在人生低潮,都是受了傷的靈魂,各自需要不同的慰藉,造就這個非一般的故事。

劇集全球大熱,吸引很多八卦觀眾希望找出Martha真正身分,紛紛成為網上偵探在創作人Richard Gadd的社交網絡帳戶中尋找蛛絲馬迹。不足數日,她真正身分就被發現,叫Fiona Harvey。當然,故事還未完,這班八卦偵探以正義之名,向Fiona寄短訊,在facebook上回應轉載她的一舉一動。

Fiona在facebook不斷發文,投訴劇集及Gadd支持者的騷擾,更指她收到不少死亡恐嚇。同時她強調自己才是受害者,Gadd是個騙子。很快英國小報亦分一杯羹,報道事件。擾攘多日,她近日接受英國右翼名嘴Piers Morgan訪問,揚言要澄清事實。

假設創作人Gadd沒有說謊,Fiona Harvey明顯情緒不穩定,傳媒八卦偵探不負責任地接觸她都是在炒作故事,為求花生。這引發很多有趣討論,究竟這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的道德責任在哪?縱使創作人Gadd是受害人,但他有否責任去保護施害者的真正身分,避免她被觀眾騷擾?這種故事會否成為創作人的武器,讓他們主導話語權,滅去其他人的聲音?有趣討論,讓我思辨舊同事在報章上的文章。故事,就是有很大的威力,可以改變社會,亦可以用來剷除眼中釘。

文:陳Damon

(長居奧斯陸,心卻在四海 借消費世界各國文化,提醒自己活在當下)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