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垃圾:廚餘回收 中央處理有限 去中心化收集迎需求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19日

【明報專訊】隨着政府大力推廣廚餘回收,紫灰色的智能廚餘回收桶逐漸走入人們生活。廚餘在中央處理設施O.PARK得以轉廢為能,實現減廢理念。然而由現在至2030年前,全港廚餘處理量僅佔2022年總棄置量不足兩成,日後會否出現有廚餘回收,卻無力處理的情况?政府現提供多個免費收集廚餘的計劃,坊間則有公司提供收費廚餘處理服務。未來中央處理量或追不上需求,讓人不禁思考,廚餘去中心化處理會否是可行出路?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終將在今年8月開動。垃圾打包後不再視不見為淨零成本,只盼大家想多一步,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經濟誘因加上監察執法,能否推動不太環保的人踏上減廢旅途?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政府承辦商免費收集

環保署陸續在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廚餘不會即時處理,由承辦商每天一次收集。至於工商界有其他免費收集廚餘渠道,廚餘量較多的食物工場、街市、酒店可申請點對點廚餘收集服務,而食環署的垃圾收集站亦逐步設立廚餘回收點。

這些家居及商業廚餘經承辦商運往中央處理設施,包括位於大嶼山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及北區沙嶺的第二期(O.PARK2),轉化為生物氣以作發電;過程中產生的殘餘物則變成堆肥,可用於園林綠化和農業生產用途。

廚餘收集公司ECPAL並不是環保署指定的服務承辦商,沒有參與上述計劃。他們的客戶主要為官方回收網絡未覆蓋的處所,如單棟式大廈,較偏遠地區如淺水灣、赤柱,以及一些食肆和酒店,家居及商業客戶各佔一半。作為小型收集商,ECPAL每月大約收集10噸廚餘,在工場短暫儲放一晚後運往O.PARK。

收集需求大 難覆蓋全港

官方回收網絡愈來愈大,不過據ECPAL創辦人戴律宇(Ivan)了解,政府委託承辦商的規模亦未能覆蓋全港需求,故小型收集商仍有參與空間。他曾聽聞一些大型餐廳申請政府免費收集服務,但由於需求太大,「政府都做唔晒」。「大型機構都做不了,小餐廳、屋苑、單棟式大廈更加難以參與免費廚餘回收。」Ivan認為這缺口可由小型收集商填補,「我們比較彈性,以及針對一些小店去收集比較好」。

公司自負盈虧,廚餘收集服務的收費水平固然要考慮利潤,但另一方面當垃圾徵費實施,Ivan說日後收費要考慮競爭力,「要跟之後的垃圾收費水平相若,可能(服務價錢)高一些客戶都能接受,因為還有環保的聲譽」。很多查詢者目前仍在觀望,皆因未知道垃圾徵費下運作成本的增幅,「香港人都習慣了最後一步睇定啲,真的落實了一個月、一個半月,知道自己增加多少開支,才會轉用其他廚餘回收」。

廚餘濕變乾 每周收集一次

售賣廚餘處理設備的公司有相同的觀察,琦潔環保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梁燊豪(Kan)說:「垃圾徵費每一次延遲,相關客戶或團體、機構都會延遲考慮怎樣處理垃圾;並不如政府所諗,畀佢哋多啲時間,佢哋就會去諗點樣處理。」琦潔目前售賣家用及商用的廚餘機,Kan覺得大部分港人仍不視作必需品,只有關注環保的人才會考慮,「始終都是(考慮)環保效益與經濟開支之間,能否取得平衡」。

既然政府提供免費收集廚餘的渠道,從生產者角度而言成本不高,為何仍要額外付費購買設備?Kan提到,一方面即場處理廚餘有助環境整治,「當廚餘擺了一段時間,很快會有一些臭味」。他解釋,廚餘含水分容易變壞,產生異味並引來蟲鼠。政府在屋邨放置的智能回收桶,每個內裏配有120公升的紫色內桶,由於容量有限,需定時更換。裝滿廚餘的內桶在邨內暫存,待環保署承辦商每天一次收集,儲存時間長便容易發臭。梁燊豪指出,以生物降解或乾燥處理技術即場處理廚餘的話,可把當中水分抽走,減少臭味。

同時處理機亦能把廚餘體積、重量減少八九成,「我們不需天天收集,因為本來100公斤已變成10公斤」。Kan的公司琦潔現時與一個屋苑合作,居民把廚餘倒進回收桶,由工作人員定期放進屋苑內的乾燥處理設備,轉化成沒什麼異味的「乾廚餘」。琦潔只需每周收集一次,籂選出骨頭後運往O.PARK。

相較之下,「濕廚餘」需要環保署承辦商每天收集一次,Kan計算過運輸壓力,一架20噸的大型貨車只能安放18至24個回收桶,即兩三個屋邨的數量,「如果以後更多屋邨做廚餘回收,收得到當然是好事,但同時會增加很多運輸車」。

O.PARK乾濕廚餘混合處理

一般收集到的濕廚餘需約23日才轉化為生物氣,Kan指乾廚餘只需3至5天,發電效能更高。然而由於公司出產的乾廚餘為數不多,O.PARK目前把乾濕廚餘混合處理,「O.PARK的人都這樣說,你們的產出物來到的時候有一點浪費」。他期望未來當產量更高,O.PARK可設獨立處理「乾廚餘」的流程。

政府早前透露,從全港不同渠道收集的廚餘量正逐步增加,今年3月平均每日收集量約230公噸,稍稍超越O.PARK1每天200公噸的處理量。環境局宣傳代表「大嘥鬼」上月在facebook宣布,O.PARK2已經投入服務。Ivan的廚餘收集公司ECPAL目前將廚餘分別運往兩座O.PARK,雖然O.PARK2位置較接近工場,但考慮到與O.PARK1的協議和合作關係,未選擇全面轉往O.PARK2。

「大嘥鬼」在同一帖文提到,O.PARK2的新技術能夠分開骨頭和膠袋等雜質,故市民可以將大型骨頭包括煲湯豬骨,一同倒進廚餘回收桶。這說法有別於以前,回收桶上曾明確指出不接受「過硬物料」或「過大骨頭」。Ivan留意到政府這個帖文:「我也跟環保署的人說過,現在兩個O.PARK接收的東西不同,對外宣傳混淆,人們不知道他們的廚餘是運往O.PARK1或2。」他仍然教育客戶沿用一向做法,不應將大型骨頭放進回收桶,因處理設施消化需時。

O.PARK1規定,每桶運抵的廚餘含惰性物(雜質)質量不能超過20%,大型骨頭會影響處理過程,甚至令設施暫停操作。處理廚餘始終是厭惡性工作,Ivan說前線人員不會特別將雜質撿走。不過他們收集時會檢查回收桶,雜質多的話會拍照提醒客戶注意,「否則O.PARK如果不接收,其實對他們公司沒有好處」。

他們在教導客戶妥善回收時遇上另一困難,有時提點過食肆的侍應或廚師,但人手經常變動,當兩三個月後改為其他人管理,或以輪更制工作,桶內又會重現很多雜質。「所以我們很習慣多開一些WhatsApp群組,跟他們多點聯絡。」Ivan指群組會聚集餐廳人手,或屋苑住戶會在群內互相提點。

現有設施難應付未來收集量

2030年前,香港總廚餘處理量只有600公噸,包括O.PARK1和2分別處理200及300噸,以及大埔和沙田污水處理廠「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共處理100噸廚餘。就算至2030年代中期,處理量亦不過約1500噸,即佔2022年廚餘棄置量不足一半。政府曾建議在元朗石崗興建O.PARK3,惟最終因土地不宜發展及處理廚餘未能成事。Ivan認為,當局應盡快選址興建O.PARK3;另一出路則是採用去中心化的處理方式,在各區例如垃圾收集站設置廚餘機,紓緩O.PARK的負擔。垃圾徵費實施之後,他預計很多大型公司、屋苑會做廚餘回收,「那時廚餘收集量會升得很快,看看兩個O.PARK會否在一兩年後飽和,也要早一點準備」。

廚餘不能長期存放,故處理量不足問題須及早正視。O.PARK2未啟用前,Ivan曾遇過O.PARK1維修停機,廚餘要在其工場暫存一兩天,即使散發異味,亦只能無奈等待。「如果(處理設施)真的飽和了,廚餘就要送往堆積區。」

若廚餘處理設施容量不足,焚化爐會否是另一出路?位於石鼓洲旁人工島的第一座現代焚燒發電設施I‍•‍PARK1預計於明年啓用,每天可處理3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以燃燒熱量產生電力。Ivan認為,最理想的廚餘處理是用作發電及堆肥,其次是連同其他廢物焚化,最後一步才是堆填。Kan則提出疑問:「我們話乾手淨腳 ,燒了它(廢物)就最快。但是不是最環保,是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呢?」

有立法會議員曾詢問政府,會否考慮在屋邨的智能回收桶加入處理廚餘的功能。當局回覆指,雖然即場處理技術上可行,但所需空間遠多於智能回收桶,而且仍會產生需要運送的殘餘物。因此,就公屋屋邨收集的廚餘而言,中央處理一般較具成本效益。至於工商界,政府當局會鼓勵合適的場所採用即場預處理系統,例如廚餘轉化系統「廚餘再生俠」,把廚餘液化成漿液,有助降低運輸成本。

文˙ 朱令筠

{ 圖 } 朱令筠、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