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達人}萬樂人 突破與青年同起跌 虛懷納新知 「唔跟我就啱㗎喇」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6日

【明報專訊】近年以青年為本位的社會問題持續受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青年住屋、貧窮等都是新聞常客。突破機構服務香港青年人半世紀,現任總幹事萬樂人自2000年加入,對年輕一代有一番體會。專訪期間,她不止一次用上「同行」這詞,背後想法是與服務對象無分高低。雖則秉持「同行」態度,但她補充:「年青人肯不肯與我同行?我反而懷疑。我就猛咁講同人同行啫,那個人都不想。」原來她不會假設年輕人接受這種並肩,只是想說,不如我們一起經歷。

曾任人事管理 嘆重商益非育人

1970年代突破以一本雜誌起家,至今仍出版不少年輕人書刊。封面總有幾個候選設計,萬樂人有時恰巧經過,同事讓她挑一個。她選擇過後會補上一句:「你唔揀我嗰個就啱㗎啦。」訪問現場眾人失笑,她頓了頓,肯定地說:「so far(至今)都幾啱嘅,好少揀我揀嗰個嘅。」

記者很是驚訝,竟然有上司叫下屬不用跟隨其選擇?她提起另一次突破製作火柴人T恤,又再自嘲:「我一著就倒米㗎啦!」當然無心倒米,T恤她還是會當居家服穿。縱使不完全明白,但她信任年輕同事的決定,始終他們更貼近年輕受眾。她說,有時要「hold yourself back(退後一步)」,她提出意見,大家一同決定。

加入突破前,萬樂人在大型商業機構任職人事管理(HR)及訓練,可說是一直從事對人的工作。常言道,人事管理部是最不受同事歡迎的部門,皆因不受歡迎的決定總由他們經手。萬樂人憶述一次艱難的決定,她要讓一位認識的同事提早離職,對方年紀與年資都比她資深,「那時候他感覺就是一個老兵,泄晒氣咁樣」。

無論怎樣與該同事傾談,做好離職流程,萬樂人依然無法扭轉狀况。她理解商業機構注重成績,裁員不過是商業考慮下的資源分配。很多人前來尋求發展,但公司只顧追趕成績,這違背她希望「建立人」的價值觀,「我可能無建立到他,反而打沉了他」。她不免思考,自己的生命能否用得更好?

關懷同工家庭 汶川災後輔導十載

從商業機構轉投經濟獨立的NGO,萬樂人並非全無掙扎。她是基督教徒,加入突破的另一推動力是對青年工作感興趣,而且她已在教會擔任青年導師多年,一直伴隨年輕信徒成長。

同樣做人事管理,萬樂人發現突破稱呼員工為「人才」資源,而不是人力資源,因為機構理念是每個青年人、以至每位同事(同工)均是人才。機構發展之外不忘關懷付出者,如按同工意見增設「家庭假」(family leave),方便照顧家人,甚至家貓。同事在專業技能訓練中不止「齋學」,而是注重發展,「不單對我們的工作有效,對一個人成長也是重要的」。

突破栽培同工,就如澆灌服務對象的生命,一點一滴靜候收成。2008年5月,突破原本計劃到四川與合作伙伴做培訓,怎料發生汶川大地震。團隊抵達當地學校,發現不單樓宇盡毁,師生的心理健康同樣受創。往後數年,萬樂人與其他同事、義工不斷飛往災區,投身心理輔導工作。「第一年有很多很多資源,全世界的心理專家都去。一年後我們還在幫手,兩年後、三年後還在。」突破在四川的輔導、重建等工作,最終做了十年八載。

萬樂人記得其中一條受災村落,數十個家庭不幸經歷子女離世,對生育有很大恐懼和擔憂。一兩年間不少人再次懷孕,突破團隊與媽媽們同行,「我們一直陪伴,直至她們誕下孩子」。她希望告訴災民,突破會與災民一起經歷高與低,「我們不是hit and run(不顧而去)」。

義助劏房戶 肯定青年付出

社區工作不是突破的本行,但疫情期間他們看見劏房家庭的苦况,於是向地區服務組織學習,帶領青年人回應這些家庭的需要。學校暫停面授課,住劏房的小朋友長時間困在狹小空間,突破的青年義工以視像通話與他們做朋友。當疫情稍緩,義工有機會登門探訪,網友開心相聚。

其實一次半次服務,甚至幾個月時間,也沒法幫助劏房家庭太多,對萬樂人來說最重要是體驗,並騰出自己(make myself available)。「我都湊咗一個,畀咗一個五六歲(的小朋友)我。」隔空陪幼稚園學生砌泥膠、煮飯仔,樂人姨姨笑言「頭都大晒」,「其實佢同我玩,多過我同佢玩」。當然更多時候是與媽媽聊天,了解其生活和需要。最後萬樂人有機會親自到幼稚園,為小網友送上一件玩具。

突破曾經進行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青少年想為香港及香港人付出,但逾半對此感無助。萬樂人認為,不論從事哪一行都有為香港付出,只是青年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我們要肯定年輕人的付出,要繼續堅持,有人一起會容易一點,不是他孤軍作戰。」她特別關注年輕人的關鍵轉變期,例如升中學或大學、步入職場或婚姻,有時只要幫年輕人跨出一步,他們已經可以自己走第二三四步。「青年人其實好叻,我經常這樣說。他有他的韌性,不是我們想像般脆弱。」

社會風氣難容出錯 鼓勵青年闢新路

這幾年政府多談青年政策,拋出一整份發展藍圖,力推師友計劃、青年宿舍等。當今年輕人需要什麼?萬樂人從事青年工作20多年,與記者分享一些觀察。上一代人以為成功置業、結婚生子,便完成人生幾步曲,但原來下一代有其他追求。曾有年輕人問她以前從事的公司如何,她只說無法回答,因職場環境早已轉變。很多人忽視時代變遷,仍然將從前的成功標準,放諸年輕一代身上。「我經常說,這個人生劇本是我們(上一輩)寫下來的。當年輕人發覺自己偏離了,或者中途遇上困難,就覺得自己唔啱、唔符合標準。」 她認為整個社會需要創造更多道路,年輕人走另一條路不代表失敗,要讓他們嘗試。

回想起來,她以前在職場犯錯幾次,很感激上司仍願意信任自己,「但是現在我估,(讓年輕人)嘗試和出錯的機會不多」。社會步伐愈來愈快,公司常常要求新員工「埋位即做」,連邊學邊做的空間亦欠奉。從前突破機構一些先導計劃可秏費兩三年測試,及後兩三年才成熟運作,再總結經驗。她說,現在根本沒那麼多時間。

在社會打滾多年,萬樂人開始明白經驗累積智慧的道理。 突破開設實驗平台「Trial and Error Lab 」,鼓勵年輕人敢做敢試,提供嘗試和出錯的空間。美國著名院校早有先例,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以「Failing Well」課程幫助學生接受失敗。她總結道:「(其他人)要接納年輕人的失敗,但是又繼續與他同行,先會做到。」

有企業倡「逆向導師」 抱好奇心同行

隨年歲漸長,我們少不免與年輕人的距離愈來愈遠。人事管理出身的萬樂人提到,現在有些企業提倡「逆向導師」,反傳統地由年輕員工教導主管。她時刻提醒自己,以往經驗或可用作參考,但同時要保持開放心態,「要樂意接受新事物,要明白(與以前)係唔一樣囉」。

突破旗下一個藝術計劃名為「我知我咩料!取名搞鬼又貼地。「雖然我到現在都唔明為何叫這名字」,萬樂人說着不解,轉頭向身邊同事查證,「係首歌係嘛?ERROR係嘛?」她答對一半,其實名稱呼應男子組合ERROR成員193的口頭禪「知我咩料啦?」。

懷着好奇心與希望同行,她繼續察看年輕一代怎樣開展自己的人生。離開突破青年村前,我們碰上幾個走向羽毛球場的年輕人。他們向萬樂人揮揮手,原來是突破的年輕同工。機構人數接近100,萬總幹事盡量記住每位同事,「我很珍惜有年輕同事在我們中間,必須添,真係必須㗎!」。

今年是突破機構50周年誌慶,突破將於6月在中環大館舉辦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旨在喚起大眾關注青少年的處境和需要,並與社會不同夥伴探索青年工作新方向。

突破50周年《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系列活動

日期:6月6日至16日

地點:中環大館

詳情:hereweare.breakthrough.org.hk

文˙ 朱令筠

{ 圖 } 李紹昌、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周淑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