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垃圾:初企推餐具租借 易借易還取代即棄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6日

【明報專訊】致力推廣裸買生活的人,有的發起倡議,讓更多人知道環保的重要;也有的想找出既環保又方便的可行方式。走塑令實施超過一個月,我們今次找到以「重用可以好簡單」為口號的重用餐具租借服務初創社企,看看簡單的背後面對多少複雜,才能嘗試改變即棄的習慣。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終將在今年8月開動。垃圾打包後不再視不見為淨零成本,只盼大家想多一步,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經濟誘因加上監察執法,能否推動不太環保的人踏上減廢旅途?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餐碗、餐盒、杯供租借

ReCube聯合創辦人兼營運總監賴瑞芳(Amy)說,創業想法源自對香港垃圾量「爆棚」的反思,她說:「2030年,3個堆填區會飽和,我們日常的廢物中,膠佔很大比例,當中很多是即棄餐具。」綠領行動去年調查指,疫情後仍有九成受訪市民有外賣習慣,當中只有56%人願意自備餐具。有近半受訪者表示願意使用餐具租借服務,稍微比不願意的人多一些,後者主要因為衛生考慮抗拒租借服務。

Amy形容,「非環保人」常覺得環保是麻煩事,他們想告訴人環保可以好簡單。那具體有多簡單?她說,食客租借可重用餐具,不用付按金;在限期內歸還,連租借費用也不需要。對餐廳一方,ReCube只收取一次性「上架費用」(1000元),不設月費。今月中,Amy在本土研究社的講座解說後,在座的環保人士認同服務很方便,但仍露出疑惑神情,有人坦白提問「咁你點賺錢?」、「個碗係咪真係work?」

解答盈利疑難之前,先看看他們為幾款塑膠容器,設想了多少種餐廳和食客的使用需要。他們的服務之一,是為市面食肆提供重用餐具服務。餐具有3款:

1. 1200ml、PP材質的餐碗,連PP、矽膠及TPE材質的盒蓋

2. 800ml、PP材質的外賣盒款餐盒

3. 16oz、PP材質的餐杯

訂做這3種容器前,他們考察過香港餐廳常用的外賣盒和杯款式,發現容量大小要統一、能堆疊起來節省空間,才能方便廚房員工使用。用PP膠,是因為ReCube對比過玻璃、陶瓷、不鏽鋼後,總結出PP膠不容易染色和或附着氣味、較輕、耐熱耐冷、可用100至1000次,以及可在洗碗機和微波爐使用(碗蓋除外),而且損毁後方便回收。

再有人發問:那裝湯會不會漏?裝咖喱汁會不會染色?Amy說用他們的餐碗裝湯基本上密實,未收到餐具有異味的投訴。為方便廚房員工辨識,容器是透明的;碗蓋有疏氣口,食物不會被蒸氣影響口感。

7天內歸還 毋須清洗

使用服務的餐廳,按ReCube目前無特別優惠下的「標準方案」,需支付一次上架費。Amy說公司會分析後台數據,按餐廳使用情况提供足夠數量的重用餐具。餐廳負責清洗餐具,以符合食環署食物安全標準。

有意使用計劃的食客,可下載ReCube手機應用程式,註冊帳戶和添加支付方法。需要借用餐盒時,可向使用計劃的餐廳提出,掃描餐盒二維碼後,即可讓廚房員工使用。

吃完外賣後,食客需在7天內到任何一間使用服務的餐廳歸還餐盒,或付5元延長7天;餐盒毋須清洗。Amy解釋,這是考慮到降低食客使用服務的門檻,吸引更多人使用。另外,即使食客自行清洗,餐廳仍要為了食安要求,再用合標準的清潔劑洗一次,變相用兩次水。她續指:「重用餐具要環保,最重要在運輸和清洗步驟入手。」餐廳負責檢查餐具完好狀態,只有在逾期或損壞餐具的情况下,食客才須付80元的費用。

重用次數愈多 對環境影響愈少

綠色和平去年底發表對比即棄與重用杯環境影響的研究報告《「重」塑未來》。他們以系統模型分析了低、中、高3種重用杯的使用情况。低用量的情况下,每年每個重用杯使用約20次,比起即棄杯,能減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對淡水、海洋生態和人類的毒性,亦可減少懸浮粒子和食水耗竭。不過,這種用量會比即棄杯耗用更多化石燃料,只有在中用量(每年每個杯用約40次)和高用量(使用60次)時,重用杯在化石燃料耗竭的表現才比即棄杯好。

Amy認為,他們在做的環保實踐包括Reuse(重用)、Reward(回饋)和Reduce(減廢),後者尤其重要,她解釋:「回收可減少垃圾送往對填區,但最根本是從源頭減廢,不要使用那麼多即棄餐杯餐盒。」他們在2022年8月開始籌備重用餐具服務雛形,與科大3間與餐廳合作了1個月,再改善產品和流程安排。2023年3月,他們正式在市面推行服務,與科學園、中大餐廳和sensory ZERO咖啡店等食肆合作。

港人每年丟棄近4億個即棄咖啡杯,相當於500萬公斤碳排放,即23.2萬棵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分量;或耗費21個奧運標準泳池的食水。Amy引述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師梅珂的分析指,東亞城市城市人口密集,運輸距離短,重用餐具的使用率可以更高,他們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走塑令實施後,常有網民質疑環保人士是否完全不用膠,若不然豈不是雙重標準,自打嘴巴?翻閱《「重」塑未來》,記者發現重用餐具的確不一定能大減化石燃料(塑膠原料)的使用量,就算每個重用杯每年用約60次,化石燃料的耗用量也只減少7.2%。可是,重用餐具更重要的作用,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對淡水、海洋生態和人類的毒性,減少懸浮粒子和食水耗竭;按綠色和平的系統模型分析,在高重用量的情况下,這些環境影響可以減少24.7%至36.5%不等。

參加者多為小型餐廳

ReCube使用方便,以經濟誘因來看,餐廳現在參加計劃的話,以每件餐具成本1元計算,每年可以節省最少一萬多元購買其他比塑膠成本更貴的即棄餐具。在消費者一端,不需要付按金,準時歸還的話也不需付費,可減少扔垃圾的罪疚感。不過,要長遠實踐環保願景,ReCube還需要大規模擴展業務,才能維持收支。Amy解釋收費定價低的原因,正是希望「做大個網」,要夠多人使用,才能讓服務為環保貢獻更多;日後才有機會推出更多收費服務幫助盈利。

Amy指ReCube還在起步階段。經歷過往一年多的運作,她觀察到小型餐廳較連鎖餐廳願意使用服務,決策流程也較快;而餐廳群集,附近有固定客人的地區,會有更多人租用餐具。

目前ReCube靠不同初創企業資助、比賽獎金和服務收益來營運,重用餐具累計借出了超過6400次,有98%按時歸還率。她坦言餐廳支付的上架費不多,不是主要收益,希望未來與企業、公司食堂合作,推出規模更大、費用更高的服務計劃,歡迎籌辦活動的機構找他們安排到會所用重用餐具;他們也在研究適用於外賣平台的可能性。

環保可能沒辦法非常簡單,始終要有人付出,承擔過度消費風氣的社會成本,但有盈利目標的不同企業,應能找出更多創新方法,讓用家一端使用環保方便的服務,化麻煩為機會。與其爭拗紙、木外賣餐具好不好用,可能地球需要的,不是把污染環境的物品從即棄塑膠轉為其他物料,而是人類想辦法扭轉失控的即棄文化。

文˙ 梁景鴻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