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手指輕輕撥動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走廊牆上的金屬風車,跟隨那一圈一圈轉進了藝術家岑愷怡打造的「自在公園」。一系列如遊樂設施的藝術裝置遍佈中心的1至5樓,「遊樂設施」不再是小孩子限定,觀眾可以怎樣與它們互動?
邊賞畫邊聽訪問 連結人與空間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本為域多利兵房的卡素樓,改建後成為本地藝術創作及展覽場地。新翼蓋有玻璃拱頂,走廊通道窄長;15個窗台化成藝術品陳列位置,呈現獨特展覽空間。岑愷怡認為中心的每層都很相似,但又有自己的建築設計,因此在製作作品時除了構想觀眾如何與其互動,還要考慮作品怎樣與中心的建築語言融合。例如5樓入口的《風車》,是由岑愷怡具標誌的金屬風車組成的一面風車牆,顯現走廊的長度;《快樂地:十五個人故事》分散在各層,岑愷怡就着「玩樂」訪問了15名學員或職員等跟中心相關人士,觀眾可以一邊聽着訪問錄音,一邊離遠觀賞窗台上的對應畫作,使人與空間的連結更緊密。
參與式藝術是岑愷怡經常實踐的藝術形式,目標是透過藝術作品打破距離,讓觀眾參與及介入其中,個展「vA! 焦點—自在公園」就以遊樂場作為主題。岑愷怡認為這能有效地將觀眾由被動轉為主動的角色,「我一直很想做到一種另類經驗藝術的出口,其實不要說經驗藝術,人來到世界,我們的經驗來自哪裏?跟我們的自主性、主動性有關」。她解釋「自主性」代表我們能夠支配自己,自行決定了解或參與的程度,當套在藝術之中,那就是一種藝術自主,「在藝術自主的過程裏,觀者好像在雕塑自己,雕塑自己的藝術經驗」。
創作3條件 好玩自在安全
要讓觀眾變得主動,岑愷怡指她的創作追求達至3個條件。第一要「好玩」,藝術裝置以有別於平日經驗的模樣或情景出現,誘發觀眾好奇心進一步了解,從日常生活中抽離一點,嘗試進入第二個世界或場景;第二要「自在」,讓觀眾不用介意別人眼光,有自在的空間跟作品溝通,箇中的互動方式不分對錯;最後就是「安全」,確保作品堅穩不易爛,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給觀眾安心參與其中。但作品會否存在藝術家過於主導,使觀眾受限於框架中體驗?岑愷怡明白當中涉及的層級,但她說創作時不會刻意隱藏身分,強調至少要符合以上提及的3個條件,觀眾才會參與到藝術裝置之中。至於觀眾何時變成參與者,甚或共同創作者,則取決於他們願意經驗多少,不由得藝術家來控制和決定。
回看每件展覽作品的介紹,岑愷怡沒有詳細列寫每件藝術裝置的「玩法」,而是引用分析遊戲的理論框架,引發觀眾思考自身對遊戲的理解和藝術體驗,就如《風車》提到學者Robert Anchor說的「遊戲涉及到真實的物件,而由物件引起的奇想則將其轉化為玩意兒」。那融入遊戲元素的金屬風車雕塑正是經驗藝術的出發點。
玩單人搖搖板 過三關缺對手
See-Saw置於2樓走廊角落,顧名思義,它仿照搖搖板製成,但See-Saw只得一個座位,參與者要自行用雙腳控制座位上升或下降,而正前方設有一塊鏡面反射參與者的玩樂情况。整個體驗過程相當詭異,讓人不自覺地逃避鏡面中的自我凝視,別過頭望向後方玻璃窗外的綠蔭,那時又頓然感覺穿梭到別的空間。原來岑愷怡有意這樣設計,透過鏡面或玻璃窗的反照連結內和外,包括環境或自我經驗。她解釋:「你可以顛倒時間、空間的順序,自由回想你的回憶,還有你實際在玩搖搖板時看到的景象,也會深化你在那個時刻正經歷的那一件事。」她笑說See-Saw其實還有一支隱蔽咪高峰,當參與者在「玩」時說話,咪高峰便會被觸發,並播放上一個參與者的話語錄音,體驗更弔詭,「某程度上是融合了上一個人和你自己玩的經驗。你必須在作品裏面,甚至變成作品的一部分,才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獨有的經驗」。
岑愷怡接續指出遊戲和人生的共通點,「我們好像都有某一種社交的欲望」。當玩樂如出生和離世一樣,都是形單影隻時,我們會怎樣理解存在和經驗自身?答案或許在《如果X不是個完美的選手》找到。裝置外形取材自中心旁邊、香港公園兒童遊樂場內的挖沙機,本來用來挖沙的鏟斗變成了一對「╳」和「〇」,參與者可當作「過三關」,也可視為一場「缺席對手的個人思想競賽」,盡情探索界限。
vA! 焦點—自在公園
日期:即日至9月16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9:00 (周二休息)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半山堅尼地道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