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不完美的美 故障藝術家「錯誤」中創作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31日

【明報專訊】Glitch Art(故障藝術),是新媒體藝術中愈來愈普及的浪潮。無論是面向大眾的創作、設計,例如電影海報、廣告,抑或是晦澀的當代藝術品,都有不少使用顯示故障、或是程式編碼出錯的結果作為創作靈感。這些活用生活中存在「錯誤」的藝術,在藝術家Rosa Menkman眼中,不止是感官上的衝擊,更是反思數碼時代的現實和意義的途徑。

顧名思義,Glitch Art是以不同形式的故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體裁(art genre)。故障藝術這個概念或在近10年才大行其道,但其實早於1970年代,已有不少藝術家開始以電子系統的故障作實驗,例如Jamie Faye Fenton和Raul Zaritsky在1978年創作的Digital TV Dinner,利用遊戲主機的故障來製作一條看起來像是屏幕顯示出錯的短片。一些評論家更認為韓國藝術大師白南準於1965年創作,利用磁石干擾電視顯像的Magnet TV也可歸類為故障藝術的早期作品。不過現時談到故障藝術,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會是利用電腦程式的錯誤來創作的類型。

Glitch Art先鋒之一Rosa Menkman,是來自荷蘭的藝術家、策展人及學者。她利用不同媒介的故障來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也不斷對這個藝術體裁作出技術、學術及哲學上的探究。比如人與各種機械、電腦程式的關係,藝術家可以如何具象化這些人機交互的過程?又或是質問所謂「完美的圖像」的重要性。

Rosa Menkman較早期的作品,例如The Collapse of PAL,是在數碼廣播技術即將取代類比信號的時間點,利用PAL格式在一個由藝術家運營的電視台做廣播表演。作品主題當然是關於全數碼廣播的到來,廣播本身則使用如DV壓縮造成的視像扭曲、電波干擾、回饋噪音等不同類型的故障,讓類比信號的質感視覺化。

反常解構數碼圖像 跳出二元框架

另一個作品JPEG from A Vernacular of File Formats,我會說是她對「數碼圖像」這個概念的解構。雖然表面上數碼攝影與菲林攝影的最終結果都是得到圖像,但是兩者的本質完全不同。數碼圖像的根本是一組數據,因此根據解讀方式的不同,圖像並不是它唯一的可能。所以在這個作品中,Rosa Menkman使用各種方式去讀取、壓縮、扭曲或是改變同一幅藝術家自己的圖像,例如用Microsoft Word來存取RAW圖檔、改變圖檔中RGB圖層的參數、把圖像反覆壓縮等,各式不同的故障結果,讓人反思故障是否只是一種需要排除的錯誤,還是所謂正確的解讀方式、完整的圖像,其實只是這組數據的其中一種可能?

Rosa Menkman近期的作品則建基於她對resolution這個概念的研究。容許我拋一下書包,這裏所說的resolution,是指用標準化的方式,或流程來應用科技(例如圖檔的解讀方式)。而Rosa Menkman在她的研究中提出,這個概念雖然提升科技的使用效能,卻是建基於一個正確與否的二元基礎之上,用藝術家的話來說,resolution這個概念會讓事物的其他可能「黑盒化」,在不被注意到的情况下被無視,或遺忘。所以藝術家,特別是以科技作為媒介的當代藝術家,應該以跳出這個框框的方式創作。Rosa Menkman因此嘗試不同新技術,例如她在2021至2023年創作的IM/POSSIBLE IMAGES,就利用虛擬空間展示一組無法用目前的標準方式來呈現的圖像。

■答:Rosa Menkman ■問:Michael Cheung

問:你對故障藝術和resolution的研究和創作之旅是如何開始的?

答:一開始的時候,我是以視覺藝術家身分來為音樂人創作現場影片。當時我會利用這些材料來剪輯,然後作為錄像作品發布。但我厭倦了這種單向的美學語言,因此我開始了寫作生涯。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誕生的就是我在2010年出版的Glitch Moment/um,後來當我發現需要拓闊研究領域時,在2020年我出版了Beyond Resolution這一本書。

Beyond Resolution講述標準化的模式如何令其他應用可能性被忽略。而故障則是一種可以用於重新發現這些可能性的工具。

問: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去定義「故障」一詞?

答:這要看你是以什麼身分,或以什麼語境來解讀(藝術、功用、文化或學術)。我最近寫了一篇關於故障如何在不久未來演變的文章,內容如下:

「程序將不再由人來編寫,而是由演算法基於人的提問或指令,來進行自主工作。

而當我們提出指令時,故障的可能性會在一個不透明的循環中被重寫和轉換。故障將不再只是一個系統或流程中的短暫中斷,皆因新意義下的系統將不再是線形。系統會轉變為一種由不同的循環所編織成的聚合物,因此故障會延伸、留痕、消散,並在系統接受下一個指令的時候隨機出現。

與系統一樣,故障將會分布得更廣、具遞歸性,以及變得更隱蔽。有時候它仍會以傳統的方式出現,但是大多數將會被忽略,更確切的說,被標準化、被無視、或被作為浮點錯誤而合理化,最後在另一個循環以一個造成更大影響的方式重新出現。」

問:當你用故障進行創作時,會使用什麼「規則」嗎?

答:不會,我認為這樣做的話與故障的本質相反。

問:同時作為藝術家和學者,在你的創作過程中這兩重身分對你有什麼影響?

答:有些時候這兩個身分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有些時候它們亦會令事情變得非常複雜。我會說有時一個項目對於我不同身分會有着不同期待,其工作量亦會有所不同。同時我對於被邀請參與的位置的理解亦很重要,畢竟藝術家和學者這兩個身分並不是總能被同樣地尊重、或被理解。

問:你認為科技發展對藝術有什麼影響?

答:這是一個出乎意料地複雜的問題。我會說當代藝術家的角色之一就是為現狀提供反思渠道,而科技就是其中一個反思的對象,例如它所附帶的政治議題之類。

問:你認為當代藝術家在創作時,脫離二元思維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嗎?

答:雖然這個問題取決於藝術家本身,以及他們的領域,但是我確實認為若想要創造新的想法、新的觀察方式,甚至是新的知識,超越二元的思維方式絕對是重要的一環。

問:最後這一題算是我私心想要問的,我作為攝影師,當我看到你用不同格式來處理圖像,令故障成為圖像數據的一部分時,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數碼攝影。你認為數碼攝影和菲林攝影的本質差異是什麼?

答: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因為即使是菲林攝影亦有自己「標準化」的一面。比如說,直到1980年代末,也就是在柯達Gold菲林出現之前,柯達一直只為白人製作膠片。只有在後來,當朱古力和木材工業想要用膠卷捕捉他們的產品時,柯達才認為他們錯過了市場機遇。於是,他們開發出柯達Gold,用他們的話來說,是一種可以「在低光源下拍出黑馬」的菲林。這樣去看,這種以獲利為結果的開發流程與resolution的概念不謀而合。所以我會說菲林和數碼攝影比你認為的更為相似。

文:Michael Cheung

設計:賴雋旼

編輯:何詩韻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