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橫濱三年展的香港身影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31日

【明報專訊】最初得知橫濱三年展(横浜トリエンナーレ)開幕的消息,正是3月中在東京的美術館巧遇香港藝術家何兆南,他提到自己今屆有份參展,特意到橫濱出席開幕活動。於是,我最先對今屆橫濱三年展的好奇,在於香港作品如何展陳在此類性質的現代藝術國際展。

第八屆橫濱三年展找來中國藝術家劉鼎和美術史家兼策展人盧迎華出任藝術總監,展覽以「野草:我們的生活」(野草:いま、ここで⽣きてる)為主題,取自魯迅同名文集《野草》。策展致辭中提及,《野草》圍繞當時魯迅面對危機四伏的個人與社會現實,而今屆橫濱三年展欲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回溯20世紀初以來一些歷史時刻、人物和思想潮流,並與直面當下的作品並置,「從過去20年間湧動在東亞的民間自主實踐的暗流中汲取靈感,展現個體與既定規則和制度對話的探索。它們緩解了人們在壓制性的社會結構中所備受的焦慮,解放日常生活,在社會結構內部打開想像『後革命世界』的可能」。

主要展館為橫濱美術館,另有大小展覽散佈市內多處。其實單是前者的展品已經頗為龐雜,集結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社會事件和意識形態衝突,順序參觀時場域區分漸變模糊,也是雙年展、三年展性質的策展挑戰。美術館樓高兩層,錄像聲音裝置不少,甚至常有撞聲的情况。最明顯的有位於地面、來自烏克蘭藝術組織Open Group的錄像作品Repeat After Me(2022),在館內不同空間都傳來作品中身陷俄烏戰爭的烏克蘭難民用嘴巴模擬各種武器聲音,就似轟炸襲擊無日無之的狀態。

從正持續不休的戰爭到歷史紀實,如日本學運的紀實攝影、西方白人至上主義者的示威現場,還有氣候變化、糧食等議題。在談論當代世界秩序與新自由主義體制影響等作品紛雜展陳中,最先看到的香港身影,是藝術家、噪音音樂人Xper.Xr以檔存形式借助不同物件敘述自身在香港反文化的創作實踐。其後於世界各地作品交織的複雜語境中,瞥見幾幅熟悉的城市景象,由何兆南所拍攝。然則卻非代表性地標或本土情懷象徵,恰巧相反,鏡頭捕捉了街道異常的沉默,而所謂「熟悉」不過是瀰漫於空氣中的創傷。作品被歸入以「苦悶的象徵」為分題的展覽空間,取自魯迅翻譯廚川白村的同名著作,書裏其中一句廣受傳誦:「文藝是純粹的生命表現。文藝是完全脫離外界的抑壓強制,得立於絕對自由的心境而表現個性的唯一的世界。」與此同時,倒使人好奇相對於三年展其他紀實作品或藝術再現社會事件的直接表達方式,這些相對隱晦留白的攝影在紛陳的展覽場地如何與作品及觀者產生關係。

館內有一大幅布製橫額,關於香港的棚仔布販市場反逼遷運動,出自台灣藝術家黃博志,作品還串連來自台灣、深圳和韓國多地的人物事件。而更教人驚喜的是後來到訪歷史建築舊第一銀行橫濱支店,同樣出現棚仔相關的藝術創作,比例不輕。這次直接來自香港藝術家劉南茜、梁志剛、余在思的作品Pangkerchief,展出人手本地生產的棚仔手巾,上有不同刺繡圖案和香港作家詩作,另有多本棚仔小誌刊物,與同場展出松本哉在高円寺發起的「素人の乱」活動等作品,作為藝術介入社區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和嘗試,更有對照的趣味。

作者簡介:藝文記者,現旅居東京

文:黃靜美智子

設計:賴雋旼

編輯:孫志超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