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細訴龍津橋前世今生 貨運樞紐埋地下 街坊倡推永續旅遊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2日

【明報專訊】愛秩序灣公園有艘木造古船,在靜默的水景中定點漂流,光看那艘船只覺有趣,卻未必知背後反映的是一段漁村故事。走進九龍寨城公園,古色古香的建築和石匾映入眼簾,若不細看周遭的資料欄,大概會忘記這個公園曾作軍用和民用。政府說要保育九龍寨城遺址龍津石橋,硬件留下了,然後呢?政府能如何多做一步,利用周遭潛在人物資源,展示龍津石橋的保育價值,配合旅遊發展?

南宋天子避難處 海關碼頭打走私

記者上周日參加了非牟利組織「藝術到家」關於龍津橋保育的講座,講者是社區設計及研習所「樂在製造」研究顧問(社會可持續發展)吳伯風,他問起在座各位:「有否參觀過九龍寨城公園?有沒有人去多過一次?裏面展出的歷史文物、故事簡介有否更新?」席間有位土瓜灣街坊回答:「多了些以前(九龍寨城)居民的口述歷史,裏面那麼骯髒,哪會有居民特意拍照?」這似乎暗示歷史除了眼晴可見的實證,還需要耳朵可聽的故事。

「歷史未必是真正發生過的事,而是有人真的這樣說過。」海濱文化導賞會會籍事務協理吳力波(波叔)如是說,又稱保留文物古蹟不但傳承歷史文化,更能增強身分認同。波叔年逾70歲,在紅磡一帶住了過半世紀,他說他正是對「紅土九」(紅磡、土瓜灣,九龍城)充滿歸屬感,才會開始帶導賞團,讓團友認識他成長的社區。今次故事的主角龍津石橋與九龍寨城、土瓜灣和啟德一帶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先說一下龍津石橋的名字由來,據波叔說,「龍津」指的是「聚龍通津」。「龍」在傳統意義上代表天子,有傳宋朝曾有兩名落難皇帝——宋端宗和宋帝昺逃到香港。南宋在香港九龍東一帶設官富鹽場,由鹽官專司管理,九龍城區被稱為「官富場」。南宋末期元軍南侵,宋端宗逃到官富場,而官富衙門正是後來的九龍寨城所處之地。「津」就是道路或河流交匯處。「橋」顧名思義就是一座連接兩端的橋。不過弔詭的是,龍津石橋並沒彼岸,不完全稱得上是一座橋,倒像是一個碼頭。事實上建於1873年的龍津石橋,是那時華界九龍的一個重要碼頭。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至1860年)後,鴉片貿易合法化,但不少商人經香港走私鴉片到內地,未有報關,故清政府在1870年代於九龍寨城設立「九龍城海關」打擊走私,而龍津石橋讓商船停泊。這座以200米石頭加80米木頭搭建的橋,匯聚來自各地的船,更有來往九龍城及澳門和廣州的渡輪。石橋通往的陸地上有座兩層高的接官亭,取名「龍津亭」,專門迎接清廷新派駐九龍寨城衙門的官員,通達店舖林立的九龍大街,連接九龍寨城。龍津碼頭加建的「丁」字形木碼頭由九龍樂善堂集資,龍津亭的石額至今保留在九龍城樂善堂小學中。由此可見,龍津石橋與九龍寨城和現在的九龍城關係密切。

啟德保育方向定 毗鄰住宅商廈

九龍寨城公園也有座「龍津石橋」,不過波叔稱那是致敬真品的翻版,這石橋立有江南道湖廣道監察御史山西提督學政冼斌於1875年所著的《龍津石橋序》碑記,波叔輕拭碑文上的灰塵,上面寫道:「銘曰:叱鼉橫漢,駕鵲凌宵。在天成象,在地成橋。擲杖虹飛,受書溪典……」波叔解釋碑文意思,稱是石橋呼喝一條傳說會飛的鱷魚橫河,駕着鵲鳥飛過天空……寫的是石橋和碼頭,關天空什麼事了?「這是一個預言,龍津橋是一座會飛的橋。」為什麼橋能飛天?這又得講個故事,話說1920年代九龍灣填海,發展「啟德濱」,龍津石橋北段和龍津亭被埋入填海區,後來石橋的南端加建石屎碼頭作九龍城碼頭。到日佔時期,日軍擴建啟德機場,九龍灣再次填海,龍津石橋和石屎碼頭被淹沒。以前啟德機場的13/31跑道延伸至新蒲崗彩虹道(當時的清水灣道), 飛機使用舊13跑道時,要先拉閘響號,截停馬路行車,讓飛機飛過。這飛機和汽車爭路的路口在彩虹道與爵祿街交界,波叔在Google Maps對照這段跑道和龍津石橋,「它(跑道)和龍津橋是完全平行的!」。波叔說《龍津石橋序》似乎預示了龍津石橋日後的命途。若不特意查資料,或聽上一課,一般人大概不清楚這些故事,光看着不完整的龍津石橋碎片更難憑空拼湊背後歷史。

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08至2009年為啟德發展計劃考古勘察,發現石橋的地底遺蹟,包括橋體和碼頭石墩等。土拓署建議原址保留,不過挖出的部分較零碎,已不可能完全還原,出於保育意途,亦不會讓人在橋上行走。建築署在2021至2022年度開始「啟德龍津石橋保育長廊計劃」,預計明年度竣工。根據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龍津石橋原址擬建30米闊的保育長廊,經太子東行人隧道連接石鼓壟道遊樂場,通往九龍寨城公園,另一端則緊靠啟德車站廣場,通往港鐵啟德站。毗鄰長廊的是綜合發展區,擬建成商業大廈和私人住宅,而現時在世運道的綜合發展區商業用地會暫建簡約公屋。政府另打算將龍津石橋保育長廊連接地下步行街,像韓國首爾清溪川一樣,周邊設有商店,同時提供休憩空間。

街坊倡設休憩空間 LED屏述歷史

按建築署的構思透視圖,不難想像龍津石橋將來被住宅和商場包圍的畫面。2010年土拓署聯同古物古蹟辦事處和規劃署,曾就龍津石橋遺蹟保育進行兩階段公眾諮詢,主流意見提及毗鄰的發展及地下購物街應融合石橋遺址,可考慮加設真實或模擬水景,重現石橋昔日風采,並考慮加入展示及其他演繹設施,有關設施暫未落實。回到上周日的龍津橋保育講座,有街坊表示看着建築署的構思透視圖,想像不出龍津石橋原本的模樣,只看到斷斷續續的石頭和浸着石頭的水,像噴水池一樣。波叔說龍津石橋保育長廊的設計已成定局,但長廊周邊的裝飾佈置還能增減,例如在石橋遺蹟兩側的平台增設LED電子屏幕模擬水景,或展示龍津石橋的故事。

綜觀啟德發展區構圖, 吳伯風說:「會發現政府其實希望九龍城和土瓜灣在步行上沒有阻隔。」記者上周三隨波叔從九龍寨城公園到龍津石橋保育長廊工地附近走了一趟,見龍津石橋保育長廊靠攏有綠化草地的啟德車站廣場和商場Airside。波叔想像,將來龍津石橋周遭應會人來人往,「你看,Airside出面見到有街坊穿著拖鞋下樓」,啟德車站廣場的草地則有建築工人躺下休息。波叔笑言有地方聚人,才有故事可說。他希望保育長廊考慮增設供途人坐下休息的設施,讓空間變得更開放,鄰近住宅居民可在此聯誼,凝聚社區。

波叔頓時想起九龍寨城公園的義務導賞員李昇敏,人稱敏叔。敏叔原本在公園裏表演撕紙和吹竹笛,十分受歡迎,他常跟遊客打交道,講故事講多了,漸漸變成眾所周知的導賞員。波叔自言不是學者和專家,要消化專家學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生動地將這些內容向公眾演繹,才能做個稱職導賞員。他說作為街坊,「有人問你好多東西,你就會不停學習」,遊客的到訪刺激當地人吸收新知,然後學以致用,道出社區故事,他自己便是如此。

鼓勵居民共建旅遊體驗

那要如何讓龍津石橋這個古蹟與社區連結,顯示其歷史價值,令大眾知道龍津石橋以前面對的是汪洋大海,不是簡約公屋和私人住宅?龍津石橋的保育方案已蓋棺論定,但吳伯風認為可藉居民口述歷史多加解說。他指的歷史除了過往發生的事件,還有以前的街坊及現在附近生活的居民。他說不能將龍津石橋當成個體來看,要與它連接的啟德、九龍城石鼓壟道遊樂場及九龍寨城公園等當成一個整體,彼此的故事不可分割。故事背後便是波叔講述的連串歷史,這些需要當地居民演說。

吳伯風建議政府就龍津石橋的歷史背景,思考發展深度社區永續旅遊(Community-based tourism)的可能:不止帶團導賞,而是跟居民一起經營旅遊體驗,提升居民的歸屬感。他舉例說泰國有居民舉辦工作坊,教遊客煮家鄉特色菜餚冬蔭功;本地則有「船到橋頭生活節」,讓街坊搭上橫水渡,探訪長洲、坪洲、梅窩和芝麻灣的島民,參與島上活動,例如先前有創作者於坪洲進行訪談,了解島民和非島民與大海之間的關係,舉辦互動舞蹈劇場。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引起熱潮,政府有意將電影的場景變成打卡點。龍津石橋作為昔日九龍寨城附近的遺址,是否也有打卡潛力?吳伯風說一般旅行團愛以電影取景地作招徠,但他覺得龍津石橋不應被過度消費成打卡景點,倘能說好龍津石橋與啟德、九龍城、宋皇臺和土瓜灣的歷史,仿效「漫遊孫中山史蹟徑」,打造一條新的史蹟徑也未嘗不可。他認為若政府願意花錢和時間投資社區永續旅遊,結合民間歷史和藝術,「那個snowball(雪球)雖然滾得緩慢,但它不會停滯」。社區永續旅遊未來可期,而非如稍瞬即逝的煙花般,「燒完煙花(體驗)就完了,但社區永續旅遊一直存在」。

【社區旅遊篇】

文˙ 姚超雯

{ 圖 } 資料圖片、姚超雯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周淑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