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提名 官方認證 首爾未來遺產 記錄生活痕迹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7日

【明報專訊】城市變化甚快,每一處都是記憶之爭。不知不覺舊街小巷變了樣,老店閘門貼上最後營業日公告,從此並肩而坐的景象只長存於回憶。香港以歷史建築評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等措施保育文化遺產,然而許多承載集體回憶的空間並未被納入,結業拆卸時讓人唏噓。同樣經歷急速的城市重建,韓國首爾嘗試以下一代的視角,論證保育舊物的必要。「未來遺產」由首爾市民提名,記錄當今世代的生活痕迹。計劃官網簡介寫道:「今天,我們為100年後準備寶藏。」

【韓流內望系列三】

韓國設有文化遺產保護法例,然而首爾市政府發現,一些設施或建築雖然不是法定文化遺產,其文化價值卻值得傳予後代。因此從2013年起,首爾開展一項保育計劃,將這些地方、作品列作「未來遺產」。首爾第一副市長金尚漢(音譯;Kim Sang Han)受訪時指出,計劃目的是讓下一代知道人們曾經如何生活。

須具40年或以上歷史

一般來說,「未來遺產」須達40年或以上歷史,可以是開創先河的零售業界,也可以是具象徵意義或藝術價值的建築等。截至今年1月,整個首爾共有499項未來遺產。敦義門博物館村設長期展示廳,精選部分「未來遺產」作介紹。其中一個櫥窗擺放3張唱片,旁邊還有點唱機。非物質文化如歌曲也可成為「未來遺產」,不過經典金曲在整個韓國廣泛流傳,為何納入首爾的文化清單?

點唱機剛好播放女歌手惠恩1979年作品《第三漢江橋》,此曲發行時大受歡迎,及後一直被翻唱。歌詞提到「江水在流淌/在第三漢江橋下/承載着你和我的夢想/承載着我的心」,橫跨漢江的漢南大橋為人熟悉,原來第三座漢江大橋為其舊稱,故此曲反映首爾地區特色。展廳展出另一黑膠唱片《首爾的女孩》,由新世紀唱片公司1964年發行。那是韓國工業化時期,女性更積極投身社會,《首爾的女孩》描繪女性時尚聰明的形象,是展現某時代首爾的代表歌曲。

「未來遺產」與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育方式,不止是法律效力範圍之分。金尚漢強調「未來遺產」的保護者並非政府,而是市民。計劃主張由下而上模式,市政府雖可提出申請,但主要目的是由民眾自願發掘、保育及使用這些遺產。每個首爾市民有權透過「未來遺產」網頁或社交平台提出建議,推薦內容會公開讓大眾閱讀和讚好,文中不乏溫馨故事分享:

東崇洞美一理髮店推薦者:

「它已經為當地人理髮50年了,我向裏面看了看,慶幸的是它看起來仍然和我小時候一樣。」、「這是一家你絕對想去的商店,我希望它保持不變。」

清水莊排骨店推薦者:

「我總是在特殊場合和家人一起來,像是國中和高中的畢業典禮。如今,它已成為人們與朋友和同事共進晚餐的餐廳。」

每年3至8月,相關人員會到獲推薦的「未來遺產」調查,了解其管理狀​况、保存的必要、與業主或經理面談等。調查結果交由「未來遺產」保育委員會審議,並在獲得處所負責人許可後,於12月完成評選程序。獲認證的「未來遺產」將獲頒發銅章,而且每項遺產的歷史及保存的必要均會在「未來遺產」官網列出,部分附詳盡圖文介紹其故事。政府主要角色是協助線上及線下推廣,每年舉辦各類比賽及活動,加強大眾包括年輕一代對這些遺產的認識。

政府頒銅章認證 部分列「護照遊」景點

宣傳效果如何?根據去年負責人意見調查,在民生類別下的未來遺產(如餐廳、書店等),近四成表示錄得正面改變,包括訪客人數上升、提高自豪感等。首爾市政府設計「護照遊」,揀選了50個「未來遺產」精選項目,到訪全部地點的市民可獲獎牌及獎狀認證。根據官方紀錄,完成人數逐年上升,由2021年的18人,增至去年418人。

「未來遺產」計劃固然為首爾市民保留集體回憶,與此同時締造城市的獨特與魅力。金尚漢認為,旅客不是為欣賞高樓大廈而訪韓,「東亞地區有許多高樓大廈,例如香港和其他城市都有,所以首爾對遊客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傳統和現代建築、餐廳等設施和諧共存」。維持舊與新的平衡,對引進旅客尤其重要。

隨城市發展,未來遺產難免遭遇環境變遷。過往曾有72項未來遺產撤出名單,當中逾一半源於損毁或關閉,部分則是「升格」成為法定文化遺產。由於「未來遺產」評選不具法律效力,政府對於選擇關閉未來遺產的業主,並沒有任何阻止或懲罰的措施。

雖然如此,體府洞教會是民眾保育的成功例子。體府洞教會建於1931年,建築風格結合現代教堂建築與韓國傳統民宅,2014年因其建築價值獲選為首爾未來遺產。教會其後因經營問題面臨存亡危機,居民和教會請求市政府買下物業作保育,避免出售至私人市場。市政府認可其保育的必要,於2016年5月購買教堂建築並改造。該設施現為「體府洞首爾生活文化中心」(Seoul Life Culture Center Chebu Space),活化成社區中心,為現場管弦樂團及咖啡店提供創意空間。

「記憶博物館」 記錄被拆卸建築

金尚漢坦承要保存「未來遺產」的建築原貌別具挑戰,「因此我們主要傳承其精神或價值觀、記憶,與後代分享」。在這場名為保育的記憶之爭,首爾市政府在未來遺產網頁設「記憶博物館」,繼續保留前未來遺產的歷史紀錄,包括已結業拆卸的建築。下一代得以隨時回顧不復存在的空間,感受前人曾重視的生活痕迹。

文:朱令筠

編輯:王翠麗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