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港人營運的獨立藝術空間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7日

【明報專訊】說到東倫敦的紅磚巷(Brick Lane),你可能會想起塗鴉、二手店、次文化的聚集地,又或者是難得的香港味道——米線店之類。然而,就在Brick Lane轉角一條低調的內街之中,有一名香港人膽粗粗地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展覽空間——THE ALTER SPACE。今期我與主理人Bede做了個訪談,說一下他的藝術之路如何開始,為何成立THE ALTER SPACE。

在成立THE ALTER SPACE之前,Bede已是收藏家和策展人。他的藝術之路始於購買英國藝術家Damien Hirst的一張版畫。在大學修讀藝術的他,在當年的Art Hong Kong(類似現在的Art Basel)買下那張版畫後,發現藝術收藏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由此慢慢學習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藏品。到現在他的藝術藏品橫跨版畫、油畫、雕塑、玩具等不同的藝術形式,用Bede的說法來說,是愈買愈大。

把香港藝術家帶到英國

多年的收藏經歷令Bede認識了不少收藏家、藝術家、策展人等。因此漸漸地他亦在香港舉辦展覽,例如2021年的「One must look with the heart」,讓不同藝術家圍繞《小王子》這個文化符號創作。Bede說他在這些經歷之中找到了策展的趣味。

來到英國後,Bede說他本來沒有開展覽空間的打算,但是有合作過的藝術家與畫廊提議他開一個art space,把香港的藝術家帶到英國,而他亦對這個提議很感興趣,THE ALTER SPACE由此誕生。Bede說他做這個決定時是衝動的,他說想太多的話就不會行動,這點我非常認同,而他亦覺得現時倫敦沒有很多畫廊去專門推廣亞洲(特別是香港)的新銳藝術家,因此他想往這個方向進發。

Bede營運了THE ALTER SPACE一段時間,問他在倫敦營運獨立藝術空間的感覺,他說挑戰不小。Bede解釋,首先人流頗為起伏不定,倫敦是一個很大的地方,因此walk-in的觀眾會比較少,即使參展藝術家本身已有一定知名度,很多想看展覽的人都住在一小時以上車程的地方,所以在預測人流方面是一大挑戰。而文化隔膜是另一個挑戰。就像剛剛完結的DEVILROBOTS 25周年展覽,由於DEVILROBOTS最著名的作品是豆腐人,而在今次展覽中,一些油畫作品是以不同的豆腐菜式創作,例如日式冷豆腐、胡麻豆腐等,來自亞洲的觀眾能讀懂其中的巧思,但是對歐美觀眾來說就有點難度了。不過,Bede亦提到由於亞洲當代藝術的作品視覺上都比較「易入口」,較容易解讀,因此來看展的觀眾都對作品很感興趣,很樂意去多了解,而這點是非常難得。

至於下一個展覽是什麼?在這裏先賣個關子,但是喜歡香港本土藝術的人,應該會非常感興趣。至少,我對那個展覽非常期待。

文:Michael Cheung

當代藝術家,現居倫敦 畢業於Central Saint Martins

個人網頁:michael-cheung.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