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a Bore」 鑽研複雜機械美 高技派構築未來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7日

【明報專訊】在後現代建築的論述中,其中一句座右銘為「Less is a Bore」(少即是悶)——這是從經常與現代主義掛鈎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中二次創作而來的批判,由建築師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他的著作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中提出。在一片批判現代主義「納悶」的氛圍下,不同後現代建築分支以不同方法回應:上篇提到古典復興(classical revival)一派回到過去,擷取裝飾元素為建築外表添上細節,而這篇的焦點高技派(high-tech)則歌頌未來,強調當代建築的複雜,並以機械美學作為主調。

【後現代建築在香港系列之二】

巴黎「鐵籠」 多彩管道生趣

佼佼者有巴黎的龐比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其最大特色就是將複雜的結構及機電系統,如實呈現於建築外部。中心外表猶如鐵籠,由白色的鋼製桁架(steel truss)及鋼索交叉支撐(steel cable cross bracing)組成,結構之間佈滿五彩繽紛的「管道」,為整棟建築物增添不少趣味。這些「管道」以紅、黃、藍、綠4種顏色區別,分別代表輸送空氣、電力、水,甚至是人流——如升降機及扶手電梯等。

龐比度中心在1977年落成,是當時奠定高技派的重要建築。項目的建築師Renzo Piano及Richard Rogers後來自立門戶,設計出不少結構新穎而具玩味的地標。此外,他們的同儕如英國的Norman Foster和Nicholas Grimshaw等亦憑藉高技派的設計手法,在1980年代走上世界舞台。

位於中環、1985年落成的匯豐總行大廈,是奠定Norman Foster作為高技派,以至是整個建築領域中領導地位的重要項目。匯豐總行最具標誌性的元素,相信是左右兩邊如樓梯架的垂直桁架結構。它們充當結構的幹部,幹部又發展出支撐樓板的三角形橫向桁架。服務空間如走火樓梯、洗手間等置於左右兩邊,從而騰出中央的無柱空間作辦公室。建築物外表如實地反映以上結構及空間邏輯佈局,至今仍然在芸芸玻璃幕牆大廈中顯得獨一無二。

通風井站立 太空桁架「露骨」

除了像匯豐總行般的「明星」建築之外,高技派的影子也遍佈香港不同地區,如佐敦的恒豐中心,便以一對鮮明的紅色通風井,穿過彎形的懸垂玻璃幕牆,成為商場正門門廊。此外,由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九龍塘建新中心,除了立面上的圓形窗予人太空船之感,建築物的角落位置同樣找到從地上冒起、別樹一格的通風井設計。

此外,常見於體育館、商場等樓底高而大面積空間的太空桁架設計(space frame),同樣可視為受高技派影響的流行結構美學。筆者印象較深的兩個例子,是大埔富亨邨商場的上蓋,以及位於港鐵天后站兩個出口之間,私人屋苑栢景臺樓梯入口上架起的桁架。有趣的是,栢景臺的桁架沒有遮陽擋雨的作用,純屬裝飾。

「形式追隨功能」 過度設計增成本

高技派建築透過呈現複雜的建築系統而成的「機械美學」,某程度上符合建築師Louis Sullivan早在1896年提出的原旨「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隨功能),不過這種設計方式的明顯弊處,就是令結構過度設計,繼而令建築的經濟及環境成本大增。

在今天講求結構效能(structural efficiency)的前提下,高技派建築師也從當年龐比度中心、匯豐總行大廈的奔放,轉向服膺於當下更「簡約」的形式。

文:陳卓喬(Jefferson Chan)

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成員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