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演天台相伴回憶 「都市怪人」盼挽命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我們自由自在選擇着未來,我們選擇,選擇不做阿怪」,陳奕迅演唱歌曲《阿怪》,娓娓道來一個怪人的故事,偌大的城市中,人人按部就班生活;仍有人選擇雲遊四海,要做「阿怪」。憑舞台劇《如常…》獲第14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編劇的陳裕恆、最佳男主角陳子豐,以及獲提名最佳女主角的鄭曉桐,組建劇團「星期三劇社會」,帶來新作《阿怪》,討論繁忙城市中,「阿怪」們的友情、孤獨與陪伴。

《阿怪》講述兩個事業有成的30多歲成年人,受邀回到中學校園分享成功經驗,回憶中學經歷和舊時朋友的故事。「這是一套關於朋友義氣的故事。」編劇陳裕恆說:「劇中兩位主角還有一位朋友,三人互相陪伴。但他現在去了哪裏呢?」陳裕恆表示,這個「失蹤」的角色原型來自他身邊離開的朋友,這部劇正是「一個紀念他的故事」。

創作劇本時,陳裕恆投入許多自身經歷。如劇名《阿怪》,正是源於他以前喜歡聽的同名歌曲,「歌中四海為家、自由放蕩的生活,是我十來廿歲嚮往的生活」。雖然如今已不再嚮往,但他仍想記下當時的心情與思考,因此《阿怪》亦是「一個紀念過去的自己的故事」。

「所有人都有不正常一面」

飾演女主角嘉欣的鄭曉桐認為,阿怪是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個人的故事。劇內,嘉欣成績優異,卻因與其他人不同而被視為「不正常」,朋友寥寥;劇外,鄭曉桐出身名校,卻不似傳統意義上的名校生,「幾乎日日都被記缺點」。鄭曉桐說:「所有人都有不正常的一面,或許是因為你沒有正正經經打份工,沒有在某一個年紀結婚生子,沒有在某一個年紀買樓,沒有追求大部分人追求的事。阿怪就是我們不正常的另一個面相。」

劇中3人在天台相遇,成年後兩人在天台重逢。陳裕恆說,劇中的天台原型是尖沙嘴海運大廈天台,「過去成日同朋友在那裏飲酒聊未來,大家互相陪着對方,有許多回憶」。近年,眼見本地自殺人數上升,許多人選擇天台作為離開的地方,陳裕恆感到十分痛心,「每次見到這些新聞,我的心都會沉一沉」。因此,他決定寫下在天台上朋友互相扶持的故事,「用我最擅長的切入點,勸大家不要自殺」。

在本劇導演陳子豐看來,近年社會處於較為壓迫的狀態,令人失去傾吐心事的勇氣;太多人力無法掌控的事情發生,減低人們接觸他人他物的興趣,更易沉溺在情緒中,「當你奮不顧身去做一件事,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你會驚,然後不再敢付出同樣的勇氣在其他人或事」。

「走上天台的人,也許都會『淆底』。」陳裕恆表示,除去自殺本身,「死唔去」、活下來的人之後的路要怎樣繼續同樣重要,因此他想通過《阿怪》帶給走下天台的人思考,「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鄭曉桐補充,希望《阿怪》可以使更多人留意到,「原來我們身邊有人正在這種處境中」。

《如常…》在去年獲得多個獎項與提名,但兼任監製的陳裕恆表示,《阿怪》仍然面臨嚴峻的資金短缺問題。由於未申請到藝發局資助,劇團目前唯一資助只有「賽馬會黑盒劇場資助計劃」的場地折扣,「票房需要至少八成,演員才有可能有工資」。

「塵型團」刻劃大時代小人物

三人笑說,「星期三劇社會」並不是小型劇團,而是「塵型團」,「蚊都唔算」。儘管如此艱難,他們仍希望可以繼續創作,「我哋都仲有好多嘢想討論」。陳裕恆表示,「劇社會」會將目光放在和劇團一樣細微的小人物身上,「去刻劃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生存和成長」。鄭曉桐認為,目前本地獨立劇團就像站在一個很小的天台之上,「我們的生存空間好小,我們不知道票房會怎樣,我們有很多事不可以談論。但當你身處天台,無論有多少大廈遮住光線,只要抬頭,就一定可以望到天,我們還有空間去感受世界」。

舞台劇《阿怪》

日期及時間:

7月4至7日晚上8:00

7月6至7日下午3:00

地點: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票價:$280

詳情:bit.ly/3xcLcYs

文:王梓萌

編輯:孫志超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