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帶領 穿梭今昔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14日

【明報專訊】面向大館的營房大樓,一列一列的黃色牆身、暖黃燈光中,唯獨連接檢閱廣場與監獄操場的大館里樓梯透出紅光。遊人就像被喚醒趨光的本能,腳步不自覺邁向紅光處。這正是建築師黃智勤(Kenneth)和顏煜奇(Kei)想達到的效果。大館去年舉辦「霓虹提案徵集」,希望藉藝術作品吸引遊人往來大館里,來自Yard Architecture Studio的兩名80後創辦人Kenneth和Kei創作的「脈絡‧霓虹」在一眾作品中脫穎而出,他們將1980、90年代香港街頭可見的元素融入3件作品,並分佈在全長55米、共59級樓梯的大館里。遊人拾級而上,就像來一趟穿梭今昔的光影旅程。

重現舊式鐵閘紋樣 製作難度高

亮起醒目紅光的第一個區域「紅.市集」,抬頭可見舊式街市的紅色燈罩和熟食中心的紅色膠櫈,在鏡面折射下疑幻疑真。Kenneth說這鏡花水月的效果,完全是無心插柳,因大館本身是古蹟,原先設計是三堵牆都用上可清晰投影的不鏽鋼板,打造無限延伸效果,但在執行時發現其中兩堵牆承重力較低,只好部分改用鏡面玻璃紙,卻意外得到不錯的效果。「這種朦朧效果,給人一種景物流動的感覺,就像以前熟食中心人來人往的景象,幾有趣!」

往前走,霓虹光管組成兩道「綠.閘門」,在行人道兩旁豎立上世紀的舊式鐵閘紋樣,設計亦呼應大館的監倉。為何以綠色為主調?「在我們的回憶,如天星小輪、火水爐、叮叮等都是綠色的,因二戰後留下很多軍用綠色顏料,很多公共設施、物品都髹上綠色」,軍用綠正是香港的集體回憶。首兩件作品懷舊色彩較濃,最後一件作品「紅白藍.拱門紋樣」最接近大館賽馬會藝方,作品也較為當代。其用色取自紅白藍膠袋,呼應大館常見的建築元素,創作出在平面上可無限延伸的圖樣,符合整體作品概念。

提起霓虹,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起招牌,但Kenneth和Kei的設計卻不見文字,發掘霓虹的另類可能。「我們希望引發公眾思考,原來霓虹光管(除招牌外)還可以做其他作品,得出如此有趣效果!」將平面設計化作3D作品,他們說有賴一同合作的多名霓虹師傅,將設計昇華。「他們用最少的玻璃管做最多的圖案,因為玻璃管數量愈多便愈多接口,效果就沒有那麼漂亮。」數到難度最高的作品,他們認為應是「綠.閘門」,不止玻璃管數量多,還有很多重複的圖案,「這是師傅們最害怕的,因為全人手製作,每一部分都要做到相似的話,技術要求很高」。但他們認為不需要追求100%準繩度,太完美反而失卻霓虹的手工感;話雖如此,但湊近仔細看,仍會訝異於師傅們的巧手,每一行的鐵閘紋路幾乎一模一樣。

成長於滿地霓虹的1990年代,Kei與很多香港人一樣對霓虹燈有情意結。他們過去也曾在不同設計項目融入鳥籠、荔園等舊香港元素。「其實我們很怕公眾會忘記,所以想透過藝術創作喚起他們的回憶。」

大館霓脈

日期:即日至2025年4月10日

地點:大館里

詳情:bit.ly/3WYezbI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