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決鬥吧! 歷史與政治「花生」的完美結合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28日

【明報專訊】決鬥,乃古今中外的悠久傳統。即日至8月18日,巴黎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l'Armée - Les Invalides)舉辦名為「決鬥-戰鬥藝術(Duels. L'art du combat)」的特備展覽。展覽雖以歐洲決鬥為主,但綜觀七大洲歷史文化,4名策展人包括Julia Bovet和Dominique Prévot等,均有意向公眾展示決鬥傳統無分地域、無分階層;貴族和將領的決鬥雖於史料中被傳誦,但民間以決鬥來解決紛爭的情况亦極為普遍。

他們將決鬥大抵分成4類。第一種是以攻城略地、主權爭奪為主的「古典決鬥」:東方類似例子有三國時的關公戰華雄,而西方則有特洛伊戰(Trojan War)中阿基里斯(Achilles)決戰赫克托爾(Hektor)。大將間的單挑除了有助振奮士氣,也減低群戰中的士兵傷亡。然而,隨着攻城武器的發展和進步,「古典決鬥」漸漸沒落,而中世紀的決鬥便以「正義決鬥」為主:當人們遇上冤屈卻無路可訴時,便以決鬥了結,死者則會被認為是「畀天收」。這類決鬥通常與風化案有關,著名案例有卡魯日決鬥(Le duel Carrouges-le Gris)。某天,Marguerite de Thibouville指控被Le Gris強姦,由於苦無證據,其夫便向Le Gris提出決鬥,並將其殺死。怎料,後來犯人自首,Le Gris可說死得不明不白。由於同類「天譴錯誤」的案例愈來愈多,國家最終禁止了「正義決鬥」。隨着時代發展,決鬥亦演變為「運動場上的對決」:劍擊、武術、搏擊等先後被加入於各類賽事。

最後一類乃「榮譽決鬥」,其存在可謂無分時代和疆界,人們會為名譽而戰,比武決勝乃家常便飯。展覽除了介紹著名的宮本武藏決戰佐佐木小次郎,更回到法國現代史,展示一眾名人於18、19世紀如何為名聲和理念而戰:這類決鬥以「第一滴血」為決勝準則,並非要取對方性命,不少文豪、記者,以至政客均為決鬥常客。其中趣聞包括:今天的極右政黨「國民聯盟」創辦人老勒龐(Le Pen)常為決鬥仲裁;法國大革命後,自由派記者Armand Carrel為對抗保王派而決鬥身亡;20世紀初,一名左翼記者為對抗極右作家Charles Maurras的反猶言論,向他提出決鬥,引來百多名記者圍觀,最終卻慘敗收場;法國電影夢工場高蒙(Gaumont)記錄了前總理Léon Blum於1912年與文豪Pierre Veber的決鬥;著名共和政客甘必大(Léon Gambetta)曾於決鬥戰敗,心有不甘,便每天在花園練槍,最終卻因走火而傷,並有傳此傷勢間接導致他死亡……這類荒誕卻趣味十足的「花生」充斥着展覽後半段,策展人收集了不少當年的錄像、武器、畫作、書信、報告書,以至生死狀,向公眾一一展示。由於「此風不可長」,法國政府最終於1960年代立法禁止這類「榮譽決鬥」。1967年,右翼政客René Ribière因不滿於議會中被左翼議員Gaston Defferre所罵,向他提出決鬥,最終Ribière的戰敗為法國多年來的政客決鬥史畫上句號。

展覽亦提到幫派決鬥:1980年代,巴黎黑幫「黑龍騎」(Black Dragoons)的龍頭大哥「烈風」(Le Vent)定下以決鬥為「入會」儀式。此外,策展人也提到女性在歷史上甚少於決鬥中出現,善於武術的女性甚至會被社會邊緣化。然而,歷史上總有例外,著名例子有被稱為「Le Maupin」的Julie d'Aubigny,年少時喜愛喬裝成男子,甚至於決鬥中擊敗了她後來的丈夫,所謂不打不相識,她最終奪得「型男」歸;婚後雖然成了歌劇女王,卻仍與丈夫不時和他人比試。

最後溫馨提示,展覽雖然不大,認真看的話只需兩小時左右,但15歐元(約125港元)的票價也包括常設展和參觀拿破崙墓,有空建議大家逛逛。奧運將至,館外不少地方因被封而需繞道,建議各位於地鐵13號線的Saint-François-Xavier站下車再步行過去,最為方便。

文:塞納河專業投訴員

(一群現居巴黎 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

編輯: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