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垃圾:陸恭蕙:徵費改行為 長遠之計 「各界ready,等政府撳鐘」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30日

【明報專訊】垃圾徵費計劃上月煞停,政府指因為反對聲音大,各行各業未準備好。環境局前副局長陸恭蕙上周一在亞洲協會召開垃圾徵費討論會,在席嘉賓有物業管理、清潔、飲食等界別公司高層,一致認為民間已經ready(準備好),希望政府也ready,放膽實施。「我睇唔到香港有永遠唔做徵費嘅本錢。」陸恭蕙說。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原訂今年8月開動。5月底,政府再次宣布暫緩計劃實施,但港人仍可多想一步,看見垃圾打包後的成本,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商界倡重啓 分段推免混亂

陸恭蕙2012至2017年間擔任環境局副局長,此前有政界經歷,也在商界打滾。港府在2013年發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下稱《資源藍圖》),引述首爾和台北的經驗指,香港實施垃圾徵費能有效減廢,提出多管齊下,除了推動回收、再造、生產者責任計劃,都市固體廢物按量收費也不可或缺。這是陸恭蕙撰寫的文字,「我集合大家意見,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徵費,單靠自願回收,無法及時減少垃圾量」。

「很多商界人士都準備好垃圾徵費了,環境局曾表示最快2020年落實,法例2021年在立法會三讀通過。那時很多人當真,開始籌備、轉變處理廢物的方法,誰知最後是政府未ready。」陸恭蕙表示,不少商界朋友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徵費煞停後積極找方法,希望鼓勵政府重啟計劃。

怎樣才叫做好準備呢?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在討論會上說,政府不需等到全港百分百準備好,才去徵費,反問「為何不可邊做邊學,從中改善呢?」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上屆會長陳志球感嘆,「我們已經等了25年,甚至與環保署合作,對《良好作業指引》提供建議,還在等什麼呢?」如果你懷疑這些講者只是一小撮環保份子,那清潔公司碧瑤策略及投資總監周榆桐的發言能夠釋疑,雖然清潔公司的人力成本或因徵費增加,但回收業務亦能增加收入,他仍建議政府分階段試行徵費,不必「從零到一」落實政策,減少混亂。

「我之前也跟記者講過,話很多報道是關於徵費的反對聲音,但你們沒有找這些已經準備好徵費的企業例子,其實有更多可以講。」陸恭蕙希望未來「講返活」垃圾徵費,讓市民看到徵費是可行的,也是每個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為什麼要收費?是不是打算徵稅補貼財政?面對連串問題,她認為政府要不斷講解,而且不應該害怕講。

減廢卅五載 政府思維有變

撰寫《資源藍圖》時,陸恭蕙曾到首爾及台北考察。她建議政府應該參考不同地區的例子,比較城市之間的異同,讓市民理解「如何」及「為何」要徵費,思考是否認同減廢理念。

回顧過去35年,從1989年《白皮書︰對抗污染莫遲疑》及「廢物處理計劃」開始,多屆政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政策文件,陸恭蕙認為政府的思維有很大進步。「你睇返成個歷史,彭定康任港督、英國人離開香港的時候,(主要)處理垃圾的方式就是堆填,後果是堆填區要不斷擴充,後來用物理方法壓扁垃圾,繼續堆填。」她說這時的垃圾處理政策是「揼垃圾」,「我不會鬧它,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想,認為處理垃圾是public sanitation(公共衛生)問題,總之你就攞走呢啲嘢,唔好擺喺我面前,整到乾乾淨淨」。

直至2002年,廖秀冬擔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後,港府發布《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 (2005-2014)》,特別提及垃圾收費、生產者責任計劃等措施對減廢的重要性;陸恭蕙執筆的《資源藍圖》承接了上述觀念轉變。她和黃錦星認為,香港的垃圾量是個大問題,垃圾徵費「走唔甩」,「堆填區就快爆,實在要有新思維」。

《資源藍圖》甩轆 「議員阻申款難」

2013年,陸恭蕙目標在2022年把每日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減至0.8公斤或以下,可是未能達標,2022年每日棄置量有1.51公斤。「你看《資源藍圖》,會發現時間表上目標甩晒轆。」她解釋,這是因為當年的減廢政策「都要在立法會申請拿錢」,包括擴建堆填區和興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 · PARK,撥款申請已經困難重重,還要平息眾怒,補償居民的損失。

除了減少固體廢物棄置量,當年還提出興建焚化爐,有議員查詢為什麼不用更先進的等離子氣化焚化方法(Plasma gasification),要用傳統的爐排焚化方法(Moving grate incineration)。「黃錦星帶議員直接去歐洲看等離子氣化焚化廠,我們用了很多口水告訴他們你講的是不正確的,帶你去歐洲看,它真的不適用香港(暫只適用分解單一物料),看完後就不再講。」用實例能有效說服反對聲音,但當年環境局在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焚化爐,仍遇上拉布,被質疑影響環境。拉布消耗議事時間,議會沒有足夠時間討論其他政策,如當時較不具爭議的垃圾徵費和回收措施,令上述政策未能及時實施。

到2017年,黃錦星連任第二屆環境局局長時,首要目標是落實廢物徵費;終於在2021年秋季三讀通過,再交給現屆政府準備實行。「所以整個story(故事),就是不同公司、機構在立法會通過後看到法例,知道大概18個月後實行,機構就get ready。它們在這段期間已經準備得七七八八,等待政府『撳鐘』;科大做到、機管局都做到。政府自己的調查,都話公營機構已經ready。」

「本來這件事應該是順利的,人人都在等政府告訴我們幾時撳鐘。但今年頭撳鐘,可能撳得不是很有效,有反效果,有些朋友出來說香港其實不ready,真的很可惜。」陸恭蕙感嘆。

籲政府「不斷講」 宣傳釋疑

陸恭蕙形容香港很多廢物處理的政策目標都是清晰的。「要用什麼設施,什麼起完之後要餵(增加使用率),都很清楚。有三色桶、綠在區區;有O · PARK1,也開始增加廚餘收集桶,是很大進步。」她強調,政府現在沒有放棄回收,或停止實施任何減廢措施:焚化爐、O · PARK2也在陸續興建,渠務署也在籌備「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盡用O · PARK的吞吐能力。

只是僅靠硬件,堆填區容量依然有限,始終會飽和。她續指,垃圾徵費的重要性,在經濟學、廢物管理學中已是老生常談。「鼓勵人們自願回收減廢是可以的,但到咁上下就不會增加(減廢速度會放緩),不會走得遠,一定要bring in something(有額外措施)提高人們的動機。」垃圾徵費費用不算高,但可以改變普通人行為。新北市的垃圾量就在實施徵費後大減四成,回收率提高一成半,荷蘭和韓國也有類似經驗。

「一定會有人問你掃把怎麼鋸,一定會有複雜的問題出來,官員未必答到。唔緊要,你可以去示範,都可以同市民一齊做。如果我們回到1月,可以告訴市民徵費有試行階段,官員可以落邨一起看看怎麼處理。」

說到底,垃圾徵費是涉及全港700萬人的事情,要改變城市人的生活習慣,不是易事。「所以宣傳一定要做得好、做得長,真的要不斷講,答很多種問題,答到自己好堅,人哋又被說服;上海2019年推強制垃圾分類那幾個月,都是被全城WeChat鬧到癲,但公務員每日去教人應該點揼,操了兩三個月就OK。」在她任內,有多個屋苑參加垃圾徵費先導計劃,她說「這些都是好嘢來的,政府應該搬返出來騷quali(表現能耐)」。

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其他地方開始帶頭實施垃圾徵費,陸恭蕙覺得都是可以考慮的方案,為日後重啟徵費熱身,「看看本屆政府,想不想在任內完成幾十年的心願」。

面對反對徵費的聲音和質疑,陸恭蕙說不能第一步就覺得香港是特例,一定做不到。「台北、上海、東京都人多密集,但現在他們對徵費不也已經入心入肺?香港人質素很好,香港政府有能力,是掂的。」

文˙ 梁景鴻

{ 圖 } 李紹昌、資料圖片

{ 美術 } 謝偉豪、朱勁培

{ 編輯 } 周淑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