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通常說「識飲識食」,意思就是愛吃貪吃,追求優質美食;但從中醫角度,識飲識食應是懂得飲食養生。
識飲識食的香港人,飲食習慣有很多誤區,偏離養生之道。我活到80歲,健康尚可,很多人問我飲食之道,吃什麼養生補身,有沒有長壽秘方,今天將我的飲食「八大秘方」與大家分享。
1. 飲食有節 不偏食不過量
自助餐、飲食放題等最能吸引顧客。面對精緻美食,大家少不免開懷大嚼,不經意間飲食過度,積滯難消。有病人的孩子吃自助餐時因為飲食過度而嘔吐,簡直是自討苦吃。《黃帝內經》強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應要適可而止,懂得節制,七分飽最佳。藥王孫思邈亦說,「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道出了中醫飲食養生要旨,少食多餐,不食過量。
假日聚會,不論是外出晚飯或早茶點心,很容易會飲食過量。我不喜歡出外吃喝,習慣在家或診所開餐,白飯為主,多菜少肉,不偏食,湯水適度(每周2至3次)。湯水會因應天氣及個人身體狀况而變化。 順帶一提,許多人以為老火湯不寒涼,但若湯料屬性寒涼例如霸王花,烹煮愈久只會愈寒涼,性質不會改變。
2. 定時定量 正餐以外吃小量茶點
《呂氏春秋》道:「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強調進餐應該要有固定時間。根據中醫經絡學說,早上7時胃經當旺,米飯最能養胃,此時進食,相得益彰。我每天清晨約7時享用早飯,12時前午飯,7時晚飯,三餐都是以米飯為主。下午3時吃小量茶點,例如奶茶、餅乾或麵包,以補充消耗;晚上約10時吃點東西,以免太餓入睡。11時半前就寢,長年如是。有規律的進食,可以讓消化吸收機能充分發揮,脾胃張弛有度,營養得以輸佈全身。
清代《陸地仙經》道:「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許多人喜愛享受豐富晚餐,其餘兩餐卻毫不重視。現代患有胃病的人甚多,臨牀上發覺病因離不開食無定時、飲食急促、晚餐吃喝過度等。
有人為了瘦身減肥,過度節食,結果令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有病人因而得了厭食症,體重驟降,出現一系列併發症,飲食過量或過度節食都是各走極端,不懂飲食養生之道。
3. 細嚼慢嚥 助減重減皺紋
現代人生活節奏急促,精神壓力大,飲食無規律,愛喝冰凍飲品等,這些因素都會為脾胃帶來沉重負擔。中醫強調脾是生痰之源,肺乃儲痰之器;痰多是由於脾胃運化功能衰弱,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曰:「脾胃健運自無痰。」養護脾胃要戒除不良飲食習慣,飲食時要細嚼慢嚥,促進唾液腺增加分泌,幫助消化。中醫很早已教人飲食「寧遲(慢)毋速(快)」,近年大量研究也證實細嚼慢嚥有減重、減皺紋、緩延衰老等效果,值得一試。
4. 健脾湯水 去濕清熱
中醫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屬中醫重要理論之一。居中的脾土尤為重要,脾與胃互為表裏,關係密切。我常教導學生學習「執中土(脾)以運四行」,臨牀治病通常都收到一定效果。健脾胃食物甚多,例如:稻米、山藥、栗子、甘薯、木瓜、白扁豆、薏苡仁等,可酌量選取食用。推介以下食療湯水:
‧冬瓜蓮葉雙豆湯(4人分量)
材料:冬瓜半斤、蓮葉1塊、赤小豆1両、白扁豆5錢,可加蜜棗3至5枚
做法:冬瓜連皮切件,蓮葉剪細;全部材料冲洗1次,加清水10碗,大火滾後轉文火,煮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性質偏寒,宜熱性體質人士服用,可解暑去濕,清理脾胃
‧粉葛土茯苓馬蹄湯(4人量)
材料:粉葛半斤、土茯苓5錢、馬蹄20粒
做法:粉葛及馬蹄去皮切件;全部材料冲洗1次,加清水10碗,大火滾後轉文火,煮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性質偏涼,宜熱性體質人士服用,可去濕清熱,舒筋活絡
註 :上述湯水亦可酌加少許生薑,避免過度寒涼
5. 避免寒涼飲食 忌飯後果
不少人習慣飯後果,以為有助消化。然而水果多屬寒涼,正餐後要消化食物已令脾胃疲於奔命,若再加上飯後吃水果,寒氣會進一步削弱脾胃運化能力。另外,有病人以水果代替正餐,以為可以減肥瘦身,結果減肥不成反而弄壞了身體。《黃帝內經》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南方人尤以五穀中之稻米為養,五果只屬輔助性質,若本末倒置,生病在所難免。
現在天氣炎熱,冰凍飲品大行其道,有人認為熱天冷飲正符合中醫「熱者寒之」的理論。但中醫認為水液過多會損害脾腎,冰寒之氣會削弱全身陽氣。中醫辨證論治是以病人體質及病勢發展為本,若屬寒涼體質,天氣無論怎樣炎熱,冷飲只會令病情雪上加霜。曾有病人求診,自訴眩暈症復發,原來病人最近常喝果菜汁,本已是虛寒體質,果菜汁性質又是寒涼,寒上加寒,必然不適。
我素來極少喝冰凍飲品,偶爾出外晚飯應酬或會呷飲一兩口汽水,都是點到即止,因為深知凍飲無益,利口不利腹。
6. 因地制宜 米飯養胃
有人認為米飯含澱粉質,會令體重上升。其實「一方水土養一方之人」,合水土則自然會得其所養。中醫常說「有胃氣則生」,大病初癒,能吃米飯即表示病情穩定,預後良好,吃飯遠勝吃補品。身體過重,關鍵在於飲食無度及缺乏運動,非米飯之罪。
現時很多人改以牛奶、麥片、意大利粉等為主食,抗拒米飯。他們或許不相信遺傳基因根深柢固,中國南方人體質卻偏要西化飲食習慣,就可能好像出外旅行出現水土不服一樣,明代《養生四要》說:「五域之民,喜食不同,若所遷其居,變其食,則生病矣。」
7. 因時制宜 7、8月多吃黃色食物
中醫主張不時不食,避免進食不合時令之物。時令是指在某個時節的天然環境底下生產之物,因應四季氣候變化調節適當飲食,配合人體所需。以夏天為例,對應中醫五行屬火,人體五臟屬心,養心宜多吃紅色食物,例如番茄、紅蘿蔔、紅棗、紅椒、紅豆、草莓、西瓜、蘋果等。二十四節氣將小暑到處暑之間稱為「長夏」,時間橫跨陽曆7、8月,對應中醫五行屬土,人體五臟屬脾,長夏飲食宜健脾去濕,可多吃黃色食物,例如薑、糙米、燕麥、小米、玉米、南瓜、番薯、扁豆、薏苡仁等。
8. 因人而異 因體質制宜
中醫有「甲肉乙毒」的說法,意思是指不同體質會有不同反應。例如脾胃實熱的人,果菜汁就是「肉」;而對脾胃虛寒的人,果菜汁就是「毒」。若不清楚自己體質,人云亦云胡亂飲食,可能適得其反。
清代老年養生書籍《老老恒言》曰:「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可是有些病症不適宜吃粥,例如胃下垂、糖尿病;但感冒發熱,宜以稀粥代飯,所以要視乎實際情况而定。
最後溫馨提示各位,識飲識食,大前提是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體質,才可追求養生之道。
文:何樹勛(佛教華夏中醫學院院長)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