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和市場活化 舊格局重現趁墟熱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明報專訊】粉嶺聯和墟的地標聯和市場,是香港戰後首幢私營市場,供應居民日常所需之餘,還曾是電影取景地。2007年陳奕迅和楊千嬅主演的電影《每當變幻時》,裏面的街市富貴墟正是在聯和市場取景。戲內,富貴墟難逃清拆命運;戲外,聯和市場更早在2002年停業,但在第5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近日重生成「聯和趁墟」,希望重現往昔的趁墟盛况。活化後的聯和市場陸續進駐各式小店、食肆,也有恆常導賞團講述市場與周邊社區的歷史,那段停擺逾20年的時光,終於重新流動。

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聯和市場,在1951年啟用,曾是新界最大規模的私營市場。隨着政府在附近建立街市與熟食中心,檔口陸續遷入新街市,聯和市場在2002年停業;之後一度被用作環保回收用途,後來由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投得活化計劃,並取名為「聯和趁墟」,經過2年多的保育和整修後,今年重新開放。

70多年前全區最熱鬧

被高樓包圍的聯和市場是僅1層高的建築,現在看起來低調不起眼,但在70多年前,可能是全區最熱鬧的地方,街坊到市場購買日常所需,也在這裏聚腳、娛樂,附近曾建有跳舞學校、戲院等。在粉嶺長大的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童年時都曾到聯和市場,「以前未有這個市場前,粉嶺居民買菜,要麼去上水石湖墟,要麼去大埔墟,以前的火車沒那麼頻密,又經常誤點,去買菜耗費不少時間」。當年粉嶺居民有感石湖墟的商販「呃秤」,又多收「秤佣」(即公秤的收費或佣金),加上戰後人口急速膨脹,遂萌生自己建墟的念頭。當地鄉紳向鄰近村落居民集資,籌組成「聯和置業有限公司」,獲政府批准建立聯和墟。聯和市場是聯和墟內的有蓋街市,最初有60個檔口,從豬肉檔、魚檔、菜檔到雜貨店、豆腐檔等一應俱全,後來陸續增設近百個露天攤檔,販賣各式雜貨、零食等,興旺非常。

保留原結構 屋頂藏心思

活化後的聯和市場,除了外牆重新上漆,驟眼看其外貌與初建時分別不大,仍然是方正簡約的E字形對稱結構,左右兩側入口分別頂着「魚市場」與「菜市場」三字,還有正中央的「聯和市場」,它們在活化後被安放在原位,唯獨英文招牌無法原區安置。蔣志豪指原有的簷篷結構有問題,多年來靠臨時鋼架支撐,活化過程雖解決結構問題,但支撐「LUEN WO MARKET」的磚塊過於脆弱,難以再放在原位,因此將字組連同磚塊移除,安置在市場右側的露天範圍展出,讓遊客近距離觀看與打卡。

步入街市,乾淨、光猛,內裏維持大部分原有結構。例如帶點教堂影子的中央通道,頂部採斜頂設計,但因斜頂被階梯式護牆遮蓋,從外面看市場仍是平屋頂,可見當年設計師的心思;在市場內游走,還可見到以前的掛肉架、金屬環扣、閘鎖、木格柵、鐵閘等。路德會「聯和市場——城鄉生活館」項目經理黃淑芬表示,市場原有的檔口格局都保留下來,一格格檔口現在分租給本地小店,如手作甜點店Shirley Handmade、有機農莊「觀光士多啤梨園」、懷舊士多「美樂士多」、玩具店「LOZ積木」等,還有小餐館Wake Up Bistro進駐,將檔口變作一個個用餐區域,牆上還展示市場的歷史照片,提供獨特用餐體驗。

作為本港戰後首幢私人建造和營運的市場,聯和墟從建墟由來到墟市營運模式,在本地城鄉發展的歷史中佔有獨特位置。活化後的市場內,特設展覽區域述說這段往昔,並舉辦恆常免費導賞團,在30分鐘內帶領參加者認識聯和市場歷史、保育過程、市場生態等;意猶未盡的話,可參加加長版導賞團,以雙腳或單車深度遊歷周邊社區。在周末亦會不定期舉辦墟市,重現趁墟盛况。

聯和趁墟

地址:粉嶺聯和道51號

網址:lwm.org.hk

備註:導賞團可在「聯和趁墟」網站報名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