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小事化成詩 想法變成畫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12日

【明報專訊】約半個月前我從墨爾本去了趟悉尼,到埗後便去了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看2024年澳洲Archibald, Wynne and Sulman Prizes入圍和得獎者的展覽。Archibald, Wynne and Sulman Prizes是澳洲和新西蘭其中3個最重點的藝術獎項,除了讓所有居住在澳紐的藝術家爭奪殊榮外,也讓普羅大眾多點關注澳紐兩國的藝術作品。

展覽的作品很多,我只能挑數個介紹,藝術館的網站有全套紀錄,不妨瀏覽看看。

Minyma mamu tjuta是今次Sulman Prize的得獎作品,由南澳原住民藝術家Naomi Kantjuriny所創作。Naomi是一位原住民的長老,精於繪畫、木雕、織籃子。她致力帶領她居住領地的藝術發展,主要在南澳的Tjala Arts中心創作。今次的得獎作品,Naomi在亞麻布上,用黑白色為主調,畫上很多像精靈的動物,遠看時覺得它們都一樣,近看才驚覺每一隻精靈所面向的方向都各有不同。原來這些精靈叫Mamu,Mamu可以是邪靈,會帶來災害疾病,但它們也可以是好的精靈,專看顧有需要的人和小孩。精靈於領地無所不在,飄浮叢林之間。我一直駐足觀看,彷彿聽到了這些精靈在說話,發出不同怪異的聲音,在澳洲的紅土上迴盪着。

另一個很有趣的創作,是Kenny Pittock的The little things are the big things (discarded shopping list)。一開始吸引我眼球的,是那張超大的Post-it,在場很多觀眾都有很多討論。「我不是有一張貼在雪櫃的門嗎?」「這是什麼樣的作品?我也有很多這種Post-it啊!」在我看來,創作的Kenny成功把大眾帶到討論了。就是這些再日常不過的小事,在他看來就成了大事。他15歲那年在超市兼職,每天讓他最期待的,就是收集這些在超市被遺留或丟棄的購物清單,這些清單通常都寫在這些黃色的Post-it上面,你能看得出大多都是速寫,沒有美學可言,但只要你細心閱讀,這些文字聽起來卻像一首又一首的短詩,Kenny刻意用多點時間,慢慢重新創作這些快速寫下的字句,用時間和空間去欣賞這些日常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或許可以為這些短暫的「作品」帶來永恆的紀錄。

今年這三大獎項的入圍作品都目不暇給,此外場內更展出多幅Wendy Sharpe的作品,成為今次展覽的焦點。Sharpe是1996年Archibald Prize和1986年Sulman Prize的得獎者。她的作品有着一種力量,能夠引發觀眾對時事、社會議題、女性權益或難民的討論。今次展出的主題為Spellbound。策展人把場內某部分佈置成她工作室的模樣,讓觀眾不止停留於觀看她的畫作,也能深度了解她的創作旅程。Sharpe更會在為期11周的展覽期內,於某些特定時間親身到場館完成她最新的壁畫,讓觀賞者一同參與創作。

今年的佳作,讓我覺得不枉此行,對澳紐的藝術家認識了多點之餘,也參考一下他們的創作旅程,學習活在當下,讓小事都能化成詩。

文:小柔

(80後,生於香港,移居墨爾本8年。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事情)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