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卡夫卡逝世百年 詼諧詭麗間 玩味卡夫卡世界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19日

【明報專訊】「某天早晨,葛雷高‧薩姆沙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牀上的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蟲子……」就算沒有完整讀過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作品,大多數人也應該知道這個開頭。《變形記》中,主角變成甲蟲,仍心繫按時工作與養家餬口,最終在家人的冷漠中死去的故事,被認為是反映社會異化、人際疏離的荒誕主義代表作。

卡夫卡逝世100周年之際,香港歌德學院與捷克共和國駐港總領事館聯手推出「卡夫卡:我是一隻尋找鳥的籠」展覽,透過海報、圖冊及舊相與歷史文件,帶觀眾走進卡夫卡的世界,探索「無力的個體抵抗強力的結構」(the powerless individual against the power structures)的故事。

漫畫繪輕鬆一面 圖冊展一生悲歌

在歌德學院院長Arendt Röskens看來,無論是卡夫卡的人生經歷,還是他的文學作品,都十分複雜,有着許多不同角度與內容可供解讀,「如果僅有一個展覽,就算再好,也無法充分展示(卡夫卡)」。因此,是次歌德學院推出3組展覽,希望以不同主題、不同角度,呈現這個「複雜的人(complex person)」。

行入展廳,首先見到歌德學院與斯圖加特文學館合辦的「完全卡夫卡」海報展。黑白小人與鏡中的自己對視,捂住嘴面帶驚恐;下方有卡夫卡日記:「從我的視角來看,它們(鏡子)揭示了不可避免的醜陋。這不可能完全準確地反映現實,卻好像我看起來真的像那樣。」尼古拉.馬勒充滿詼諧感的漫畫,輔以公眾較為陌生的卡夫卡的文字,一個鮮為人知的卡夫卡躍然紙上。

「公眾對於卡夫卡有許多想像,覺得他是黑暗的、沉重的;現實的他其實更加輕鬆,喜愛繪畫,甚至喜歡運動。」Röskens表示。尼古拉.馬勒用抽象的筆法,繪出卡夫卡與家人相處、與愛人共度等生活場景,將卡夫卡從刻板印象中抽出,讓觀眾在100年後的今天,得以見到「完全卡夫卡」。

儘管曾有陽光照進,但籠罩在卡夫卡的經歷與作品中,百年仍未消散的,仍是那些脆弱、憂鬱的黑暗時刻。變成蟲的噩夢、可望不可即的城堡、充滿冷漠與壓抑的原生家庭……歌德學院黑盒子中,第二個展覽展出著名插畫家Renáta Fučíková與作家Radek Malý合著的圖冊《尋找卡夫卡》,畫風詭異華麗,以卡夫卡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展現家庭、社會與時代共同寫成的「卡夫卡式悲歌」。

穿梭舊圖文 重訪布拉格

卡夫卡曾俯瞰布拉格市中心的舊城廣場,感嘆「我的一生都關在了這個小圓圈裏」。終年40歲的他,在布拉格留下了百年後仍未磨滅的痕迹。位於歌德學院圖書館的第三個展覽,由布拉格卡夫卡學會策劃,通過舊相與文件,探索卡夫卡與將他「困在圈中」的布拉格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文字中的卡夫卡被困在小圓圈裏,文字外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面對太多無法理解的社會變化,太多複雜的權力與系統運作,現在,生活在摩登城市中的人,或許有着和卡夫卡相同的感受。」Röskens說。100年之後,重讀卡夫卡,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仍會在各種象徵與寓言中找到當下的映照。Röskens說:「但沒有人知道卡夫卡到底想要尋找什麼……也許就像一隻籠尋找一隻鳥,他想找的是自由。」讀者若與卡夫卡有共鳴,不妨走入歌德學院,在圖像與文字中,尋找卡夫卡。

卡夫卡:

我是一隻尋找鳥的籠

日期:即日至8月6日

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至晚上7:00;周六上午9:30至晚上6:30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4樓 香港歌德學院

詳情:bit.ly/3S4zyGr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