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書要怎麼讀?儘管書有不同翻閱方向和文字排列,但都離不開文字與紙頁的組合。當文字、紙頁與讀者的視線碰撞,思想由此延伸,薄薄的平面裏,延伸無數可能。
試着將想像再拉遠些,也許書不僅是一頁紙,還可以是層層堆起的層層疊、流動的影像紀錄、圍住世界的畫框……WMA Space帶來「書籍實驗所:著陸紙維空間」藝術書展,8名藝術家突破紙頁的平面空間,解構傳統敘事中「書」的概念,探索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如何重構影像、書籍與閱讀的關係。
書籍巧變玩具 體驗非線性閱讀
談起書,自然離不開紙。儘管伴隨科技發展,電子書、有聲書不斷普及,但散發着油墨氣息的紙質書,仍然是人們最為熟悉的書籍形式。在策展人林彥鋒看來,「在人們眼中,紙是一個平面,可閱讀的內容是有限的;但當藝術家在紙中加入空間的討論,紙頁從2D變成3D,閱讀的可變性就增加了許多」。
在藝術家鄭樂怡和左沁悅手中,紙張不斷被折疊、纏繞,書變成童年時熟悉的玩具,觀眾在把玩時,方可閱讀其中奧妙。展覽展示她們的兩件藝術書作品,其一為《英雄性的尖error》。她們將疫情期間看到的報紙新聞裁下,包裹在竹籤上,製成玩具「挑竹籤」。每一次挑動,竹籤都會掉落和反彈,竹籤上的信息亦隨之不斷重組,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順序,來理解和詮釋故事。
她們的第二件藝術書作品,是名為《一本馬經》的「層層疊」遊戲,由賽馬新聞製成的方塊堆疊而成。在藝術家看來,賽馬和「層層疊」遊戲,都蘊含着偶然、運氣與賭博。通過抽出方塊,讀者可以制定自己的獲勝策略與閱讀順序,在偶然性中探索新的閱讀體驗。林彥鋒說:「透過玩,觀眾獲得一個隨機的空間,這樣的隨機性,在帶來非線性閱讀體驗的同時,亦將空間納入閱讀之中。」
手工線穿書讀出香港被遺忘故事
讀文字、讀空間,藝術書中還能讀什麼?美國出生,在香港從事藝術工作的Marty Miller用作品4, In Stock告訴觀眾,還能讀被遺忘的香港。作品由4本書組成,書中內容來自藝術家在深水埗收集的舊記憶卡。卡中圖像,或是溫馨家庭合照,或是聊天紀錄,還夾雜着許多當年的電視、電影畫面。藝術家巧妙扮演着檔案管理員的角色,將卡中內容按偏好排序,裝訂成冊。
值得注意的是,4, In Stock為手工線穿書,藝術家用白線將書一分為二,左邊為記憶卡錄入電腦時,顯示的檔案名和縮圖;右邊為對應的圖像。讀者只能看到圖像或檔案信息中的其中一項,再根據書頁位置,尋找另一項。「這樣的設計,與閱讀經驗和書籍結構有關。他(Marty Miller)刻意不讓讀者同時看到兩邊內容,讀者必須step by step去尋找,就像藝術家創作的過程一樣。」林彥鋒說。
影像氾濫時代如何理解影像?
信息時代,將紙質檔案轉化為電子檔已成大勢,Marty Miller為何逆其道而行,將電子檔案放在紙質書中?林彥鋒說,藝術家希望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是「在影像氾濫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影像」,「每一張記憶卡都承載着拍攝者的人生,你不知那個人是誰、為什麼拍下這些相片、為什麼拿起相機,但當你拿起這些書,看到這些影像,你可以去推敲未知的東西」。
書作為儲存檔案的空間,為後人了解前人提供依據,即使有一天記憶卡損壞或無法使用電腦查看,讀者仍可透過書了解過去。在林彥鋒眼中,比起電子檔案,書同讀者的關係更加親密,透過與書的互動,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緒和思考。
林彥鋒認為,儘管隨着娛樂方式的增加,閱讀已經沒有過去那麼流行,但紙質書成本較低、有流通性、可以自由創作等「artist friendly」的特點,對藝術家來說彌足珍貴。「在香港,要做一場展覽好難,有許多空間上的限制。但當紙本成為空間,藝術家創作和展示的可能性便多了許多。因此,紙本尚有許多有待發掘和reproduce(重新創作)的空間。」林彥鋒補充,「收藏一件作品或許很難,但收藏一本書很易。當書變成作品被收藏,對藝術家和觀眾,都有別樣的意義」。
書籍實驗所:著陸紙維空間
日期:即日至8月11日 (需預約)
時間:周二至周日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點:WMA Space (中環永和街23-29號俊和商業中心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