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非原居民聚居 亦園村邊緣中難求存

文章日期:2024年08月04日

【明報專訊】坐車經過新界鄉郊地帶,常見紅字白底的抗議布條掛路旁。屯門亦園村有3塊:「慘絕人寰殺村搶地」、「殺村搶地訴求不理」和「反對無效咁叫有理」。原來收地在即,本月底亦園村大片區域業權歸政府,但搬遷和安置仍是不少人的難題。村外人和村民於是各師各法,除了以布條展露憤慨外,有人辦相展,也有人繼續辦導賞、畫壁畫,希望可喚人注意。

「亦園雞」馳名港九

常在亦園村公所照顧街坊需要,打點村內事務的村委蔡志本今年77歲,家住亦園村50載,提起村落歷史頗自豪:「以前我們這裏的雞鴨鵝最出名!」《華僑日報》1952年報道,當時在現亦園村範圍營運的亦園農場,用科學方法餵雞,肉質嫩滑肥爽,「亦園雞」三字馳名港九墟市和酒樓。

亦園村是非原居民村,北至圓頭山山腳,南以青山公路為邊界,臨近鍾屋村、順風圍、泥圍等原居民村落,橫跨元朗,在上世紀末被劃為屯門區。約在百年前,青山公路的道路標記仍以「咪(miles)」計算。亦園農場的創辦人、商人何偉三,在青山公路「22咪半」建農場,佔地約300畝,養家禽,也種植物出售。

1976年筲箕灣愛秩序村火災後,1982年政府於現時亦園村公所後方興建臨時房屋區,安置4000災民10年,到天水圍公共屋邨天耀邨建成方才拆卸。同期,亦園農場原址分拆租出,有的變小型農場或工廠,也有的逐漸變成住屋。不少人在屋前自種果樹,有天堂果(木鱉果)、荔枝、香水檸檬、大樹菠蘿,還有橙。這些小本生意的維修工程,多由村內康記建築承包。

村公所另名「街坊會」,氣氛不如紅字抗議布條的激烈;收地前一個月,仍有村民來打麻將、寒暄,或只是坐一坐涼冷氣。蔡志本解釋:「原居民比較有實力,我們是雜姓村,僑居在這裏。」多年來政府屢次提出收地,但要到2022年「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道路工程建議」刊憲,更多村民才稍知道家園即逝。沒有原居民權利保護的亦園村村民,沒有多少還價空間,村公所頂樓吊掛的「慘絕人寰殺村搶地」,已經被太陽曬至褪色,沒多少人關注事件。

地址證明不獲認可 難申請賠償

政府部門月前辦諮詢會,講解收地流程和賠償方案,表示會主動聯絡村民,並提供協助,又指會安置合資格村民到洪福邨附近的屋邨。據村民了解,若居所屬於曾在1982年獲房屋署登記入冊、獲暫准存在的「紅字屋」,而面積有1000平方呎、居住年期滿30年,可獲現金補償120萬元。可是,現存約600戶居民中,符合資格的人不多,要證明居住年期更是困難。

亞黃髮屋在亦園村正街開業超過40年,「理髮全套」從15元加價至今65元,店主亞黃兩鬢早已斑白。紀錄片導演黃展文月前探訪,談到收地情况,亞黃才拿出發黃相框,翻開背面數十年前的手寫年份數字,是他一份「住址證明」。亞黃希望有合理賠償,稱不願還價,因會被人指貪心云云。

髮屋對面有42個墨綠色鐵皮郵箱。亦園村壁繪合作社成員、村民Ken說,鄉郊地帶多用地政總署「丈量約份」作正式地址,但多年來郵差、地政總署等公務人員,都以另一套編號識別村內單位。郵箱下方堆疊銀行、政府部門的信件,均用後者的編號系統,但據Ken了解,現在處理收地的人員,稱這些地址證明難作收地賠償根據;部分編號所代表的單位,內裏更有分租的情况,增加賠償申請難度。

土拓署:最早遷離限期今年12月

2013年,亦園村關注組向立法會遞交立場書,認為洪水橋新發展區計劃,是「赤裸裸的歧視非原居民」,只要仔細研究發展大綱圖,就會發現區內所有圍村都得以保留,只清拆僑居村(非原居民村)。關注組稱,一群僑居村民,從養豬、雞、白鴿,種田和做工場等,為荒蕪的洪水橋區發展付出,不該受無法安置之苦。當時有村民接受報章訪問,表示:「拆唔緊要,就算無雷公咁遠嘅地方,政府都要安置咗我哋先。」11年過去,村民周浩文說,現在收地仍是不明不白,連負責安置事務的社工也「乜都答唔到」,他只聽說「好似年尾要搬」。土木工程拓展署「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網頁說明,預計發展區內居民最早遷離限期為2024年12月,將分階段進行;在確實遷出限期前約3個月,地政總署會張貼告示,房屋署會考慮開放臨時收容中心,讓未符合安置資格的受影響人士短暫居留。

郵箱右方的安記士多,舖前全是盆栽,跟髮屋一樣畫滿壁畫,也跟髮屋相似,顧客不多,招呼友人鄰居多於做生意,兩位店主本可安享天年。村公所的碑文冀望亦園村「永垂不朽」,亦園村多年來屢屢受發展影響,Ken說,2003年底西鐵通車,徵用村內地理中心位置,於是「送了souvenir(紀念品)給我們」——以蝙蝠和竹裝飾,寓意「五福臨門」和「竹報平安」的亦園村涼亭,後方原來是有幾十棵龍眼、荔枝樹的果園。1990年代,中華電力在亦園村上空架接大型電纜,在青山公路旁的亦園村牌坊就是中電給村民的「紀念品」。

非遺技藝竹蒸籠廠房受影響

Ken是村內怡園花圃的第三代花農。他祖父自山邊種桃花起家,搬入花圃後亦專營桃花,曾在1965年的農產品展覽會獲得多項三甲冠軍等獎項。花圃是村內少數第一產業,Ken仍有幫忙種繡球花、盆栽植物和果樹。受村外社區導賞組織啟發,他常辦亦園村導賞,亦邀請村外藝術家畫壁畫,如亞黃髮屋門外壁畫是插畫師譚詩慧創作、怡園花圃外的則是藝術家Alohawasa的出品。

小時候節慶用爆竹炸牛屎、捉蝌蚪、水漲時到明渠捉魚,和村內養魚場麻鷹凌空捉走七彩神仙魚的場景,Ken仍歷歷在目。目前,村民正自發跟政府人員斡旋,爭取合理權益,以及保護家犬避免因村民日後搬入不能養狗的公屋,遭棄養或人道毁滅。

社區攝影師袁家俊是附近同受發展影響的居民。去年被村外抗議橫額吸引,入村了解收地詳情,跟村民打成一片。他最近在村公所辦相展「以物『亦』物」,展出自己拍攝的村民及村內樣貌,又鼓勵人們貼上相片和寫下心聲。「明白收地可能無可避免,發展條例可能是把尚方寶劍,村民處於相對弱勢。」但他覺得即使留不住村,仍可讓人記住這裏的風土人情。

龍獅團:場地問題限制發展

受收地影響的,還有明生鋼竹蒸籠廠。竹蒸籠技藝屬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懂得製作蒸籠的師傅愈來愈少,明生鋼竹蒸籠廠年過九旬的師傅呂明是其中一位。廠房50年來專營手做鋼竹蒸籠,藝術家林嘉裕更慕名拜師,把傳統工藝結合當代藝術,到海外展出。而村公所對出空地,是梁少恆龍獅團的練習場地;龍獅教練王加成說,香港龍獅發展最缺的就是場地,收地令他們要另覓不會被人投訴聲浪的地方。

王加成形容,內地近年龍獅表演蓬勃,即將追上香港的水平,香港則因場地欠缺而發展平緩,多個龍獅團到鄉村租借地方,又因土地發展要搬遷。舞獅亦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節慶表演需求愈來愈多,但若場地短缺情况無改善,王加成擔心未來能為國慶、七一表演「梅花樁」等高難度技巧的的龍獅人員,或要到內地尋找,香港龍獅恐式微。

立足邊緣地帶的亦園村,按蔡志本描述,多年來「報警就去天水圍,買貴菜去洪水橋,買便宜菜去元朗合益(街市),食飯去藍地或者洪水橋」,村內無便利店,報紙也要到街外尋。他認為村民所求不多,只是好好安居,最好就原村保留,若不行,到其他地方上樓也無妨,但政府要守承諾和有交代。他堅持每天踩老舊單車巡村,路過村口荒廢酒樓,門口梵、英、中三語符文「凡在此咒牌下經過者,能消除千劫所積之業障」,保佑推土機來到前,亦園村人和動物不至流離失所。

文˙ 梁景鴻

{ 圖 } 梁景鴻、網上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