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們在社會中各司其職,每天工作像齒輪轉動,恍似抽乾了人性。清潔工人亦是其中一員,為街道、公廁、辦公室換上新裝,但每天所承受的眼神,會否如被看待成齒輪一樣冷酷無情?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策劃及統籌的「垢境」展覽,透過攝影、文字和藝術裝置,觀看清潔工友的生活。工作充斥好事壞事,他們時而吐槽,時而苦中作樂。放工以後,他們像一般打工仔有自己的興趣喜好,放下掃把也不過是個人,展覽展示的面貌希望引來共鳴與敬意。
以攝影呈現工友人生故事
展覽由藝術家廖國康策劃,他先介紹以5個大型燈箱組成的攝影作品系列《清潔工之歌》。方形燈箱各自投放5個清潔工的故事,相中工友身處家中,從環境及其姿態呈現高低起伏的人生經歷。娣姐在燙衫板上揭開舊相簿,莞爾一笑,身後數十件寶貝時裝大曬冷,原來她早年在內地布廠教人如何織布,是人人尊重的大師傅。後來工廠倒閉 ,有人介紹她轉職清潔工。廖國康細聽她的經歷,發現她從前的尊嚴沒有因此消失,「她說『你(老闆)唔好管我』,她都受不到被人管」。
就每位參與工友,廖國康至少花兩三小時家訪,了解他們成為清潔工前的經歷,多年來怎樣看這份工作。他的創作理念是把清潔工作與工友的人生融合一起,以掃把和垃圾桶借代清潔工作,放置在工友家中合影,乍看怪異但合理。清潔工的身分是生活一部分,無法抹去;但在抹枱掃地背後,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愛貓之人會從莊姐的照片找到共鳴,拼命工作不過為養起家中主子。人人說上車置業才算成功,蓮花姐來港後身兼數職,節衣縮食,最終為家庭買了兩層樓,又算不算是成功人士?廖國康刻意在枱上放了大廈模型,象徵蓮花姐半輩子的追求和成就。
透過照片,廖國康想將清潔工友的形象變得立體,拉近觀眾的距離。「原來清潔工不是咁邊緣,不是街上看到的一個『公仔』正在發揮一些功能,像現在餐廳的送餐機器人。」她也有自己的故事,按自己心意設計的家居。廖國康形容創作方法有點像擺拍,例如他會考慮構圖燈光,常工作至夜深的蓮花姐會配上一個夜深色調。但佈局中亦容許有機的互動,莊姐坐姿放鬆自然,因廖國康在事先知會下,與她邊聊邊拍。
看似雜亂 工友獨有生活美學
為了顧及攝影效果和故事性,家居物件難免要經過調動甚至添置,會否犧牲了真實性?廖國康強調即使道具是假的、佈置沒有百分百跟隨原貌,但照片表達的故事和感情必須是真實,亦與工友充分溝通。他過往亦曾與不同機構合作策劃社會參與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項目,着重讓委託者參與創作,但深知有其難度。「一來他們不想上鏡,二來(他們)會說 『其實你做咪得囉,你講你想講嘅嘢。』」
廖國康說《清潔工之歌》系列作品,大約六七成源於自己創作,三四成是工友的參與,但他其實期望後者可參與更多。「藝術家在社會裏一定有很多想法,想表達很多」,創作源於有說話想說,但廖國康會反思:「如果整件事都是藝術家的想法,其實與社會的連繫有多近呢?」「如果他(清潔工)的參與是不情願,或者是被擺佈,那件作品一定有缺陷在裏面。」因此他會就創作提出意見,例如想蓮花姐拍攝時綁上繃帶,以表達因工作而導致的腳傷。蓮花姐最初有點猶豫,經過解說考慮後願意配合。每件作品都是廖國康團隊與工友的共同創作,相中主角亦很滿意最終成品。
創作時要考慮美感,不過廖國康觀察工友真實的家居和工作環境,其實也看到獨有的生活美學。別人看來凌亂,甚至主角華姐也提出清理一下才拍攝,「我說不要緊,生活就係咁㗎啦」。對工友來說,他們未必認知這些是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選擇和取向,只源於由心而發的舒服感覺。
反思差別如何形成
在錄像作品《垢境狂想(三)回家》,舞蹈員在娣姐的工作場所——工廈廁所欣然起舞,以舞步引領觀眾欣賞娣姐的空間設計。廖首次到訪時覺得好驚訝,「怎會有人花咁多心機佈置工作地方做一個家居,而且工作地方還是一個廁所」。置身這個與別不同的廁所,到訪者可觀賞娣姐往牆上掛的畫,查閱旁邊的福字月曆,鏡子前還插了棵萬年青,想必有種誤闖民居的感覺。
攝影作品《清潔工之歌》以工友的家居為主軸,錄像作品《垢境狂想》則以舞蹈和音樂,探索工作環境的不同可能。除了娣姐為工廈廁所賦予家的感覺,另一工友布姐亦用心為其工作的公廁佈置,由心而發在「小心地滑」指示牌下、洗手盆旁插花。廖國康認為二人心態相似,「想讓自己做的事幫到人之餘,自己也開心和喜歡,我覺得這種精神很好」。《垢境狂想》由邱加希負責編舞及導演,廖國康參與討論希望呈現氛圍,如何以編舞表達家居、從鬧市走入花園的感覺。作品裏舞者不斷與真實環境互動,例如撿起布姐插的花,又在娣姐的工廈廁所與演奏者飲茶,加強渲染空間帶來的感覺。
清潔工人在廁所、垃圾站工作,途人就算要使用,都會急急腳離開。但《垢境狂想》的片段中,樂手現場彈結他,舞者欣然起舞,場面好不舒暢歡樂。這會否有種違和感?再者,清潔工的工作辛勞,甚至有時遭不公平對待,以這種方式呈現,會否美化了工友的生活?
「我期望的觀眾就是他會發現有不一樣」,廖國康直言,任何去過公廁或垃圾站的人,都會知道影片呈現的環境並非常態。然而他不希望觀眾只着眼於「這是假的」,而是反思差別如何形成,「是不是我們對工友好啲,可能工友就會有那種閒情逸致,令到環境好一點?」三段作品的舞步雖然經編排,但靈感均源於清潔工友本身的空間運用,並在真實環境拍攝。在垃圾站食牛扒?無人說過不可以。
工友盼獲尊重 籲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展場看似機械人的裝置藝術相當顯眼,它名叫「垃圾稻草人」,據稱具有驅走「亂丟垃圾的人」的魔法。這是南區清潔工友小組「開心群」,聯同廖國康及另一名裝置藝術導師杜卓璣共同創作,物料來自工友在社區上收集的垃圾。
廖國康指,最初概念是創作一個比較現代化的雕塑,但與清潔工友的生活不太相符,最終想到以稻草人的概念創作。過程中工友出腦又出力,例如希望借代清潔工的稻草人可以面帶笑容,「其實他們很想帶着微笑面對工作,也都想看見他們工作的人帶着笑容」,把撿來的藍色膠桶倒轉,膠桿垂下剛好形成笑容。工友亦親手寫下稻草人後方的標語,主題圍繞愛護環境及尊重,「排列文字方法比較老土一點,但重點是(想說)其實你唔好只是靠我們(清潔工),你們也要愛惜環境」。
藝術家的參與佔上述作品的比例較多,近門口的《智能工具》和《清潔日常》展示則是工友更直接的表達。清潔工友以人手處理許多清潔工序,但同時他們亦憑智慧解決許多社區痛點,例如設計「巨型渠道過濾篩」的明叔。他工作的垃圾站有幾個渠口經常堵塞,普通的過濾篩又不合乎尺寸,於是他模仿用作裝農作物的竹籮編織方法,利用垃圾站收集回來的鐵線設計合用的過濾篩。明叔動手能力强,原來因為做過幾十年的漁民,出海捕魚要自己修理工具。
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社區夥伴發展統籌蔡蒨文指,其計劃一直關注清潔工友的健康安全和尊嚴,以往常用數據講述工友的處境,今次展覽換一換方式,以藝術呈現他們的故事。策劃展覽前,廖國康做過一番研究,發現平日社工會陪伴工友去勞工處、做針灸,但這些工作較難拉近與大眾的距離,「拍一輯拉筋的照片?還是說帶他去申訴?這些都是很硬,說不了什麼。」歸根究柢,他決定以工友作為一個人去說故事,情節有時生動有趣,但亦不乏悲劇元素,例如遭遇工傷但無獲判工傷的蓮花姐、患糖尿血壓的強哥。「當見到有工友在廁所洗東西,其實你當他一個工具,還是看他是一個人呢?這些我覺得很重要。其實我們怎樣改變人的思想,可能甚至重要過(爭取)一些政策即時的改變。」
「垢境」展期期間會舉辦多個工作坊,部分由清潔工友主理,例如工具製作班、伸展運動班等,歡迎報名參與。
「垢境」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8月20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9時半
地點:深水埗汝州街135號Thy Lab旲堂
展覽入場登記: https://forms.gle/LzM5defv97juyjoD9
工作坊報名:https://reurl.cc/yv1nQ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