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40年6月14日,納粹德軍攻入巴黎,臣服於希特勒的法國傀儡政府遷都維希(Vichy),將巴黎拱手相讓,巴黎因此經歷了超過4年的德佔淪陷時期。今年是巴黎重光80周年,市政府將於8月24至25日舉辦紀念活動。然而,嚴格來說,1944 年第一支解放巴黎的部隊於8月19日已經抵達。該隊由被譽為「平民隊長」的Raymond Dronne,以及左翼西班牙裔軍官Amado Granell所率領。有趣的是,這支部隊不僅是勒克萊爾大將軍(Général Leclerc)旗下的先遣部隊,更是一支被歐洲白人看不起的「混血雜牌軍」——皆因它是由大批移民後代、非洲人和阿拉伯人所組成。同年8月25日,勒克萊爾從巴黎第14區駛入巴黎;同日,駐法國納粹總司令Dietrich von Choltitz投誠,巴黎重光。與前總統戴高樂將軍相比,勒克萊爾在軍事上的功績與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9年,市政府於巴黎第14區設立「解放博物館」(Le Musée de la Libération de Paris - musée du Général Leclerc - musée Jean-Moulin),以紀念反抗軍領袖Moulin、勒克萊爾,以及重光日。時隔5年,博物館即日至9月22日舉辦「巴黎戰火」(Paris brûle-t-il?)特備展,策展人以家傳戶曉的同名電影來命名展覽,藉經典電影向公眾介紹重光史及法國1960年代的政治角力。這部1966年作品由美、法合拍,曾獲奧斯卡兩項提名,橫掃多地票房;劇本取材當年兩名年輕記者Dominique Lapierre及Larry Collins的同名著作,由多位當年炙手可熱的影視紅人出演,包括卻德格拉斯(Kirk Douglas)、尚保羅貝蒙多(Jean-Paul Belmondo)、查里士杯亞(Charles Boyer),以及剛去世的一代巨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等。
策展人兼歷史學家Sylvie Lindeperg表示,要在歷史事件發生後僅20年便拍攝一部相關電影,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因為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都在看着,尤其是當年的反抗軍與受害者。雖然劇本能觸及的篇幅有限,但名導演雷內克里蒙(René Clément)既呈現有獨特詮釋的作者風(film d'auteur)視野,又能顧及和參照史實,並成功游走於當時的政治角力中,實屬難得!克里蒙不但蒐集眾多生還者的供辭求真,更翻查不少納粹當時的檔案資料,並巧妙地以真實紀錄片段來彌補一些不能重拍或重構的場面。
製片人Paul Graetz當年希望減少輿論壓力,主張「每一個爭議都必須被排除,在這部電影中比在任何其他電影中都更是如此(Chaque polémique doit être exclue, dans ce film plus que dans tout autre)」。然而,克里蒙雖有妥協,但也努力守護自己的見解,例如他拒絕因商業考量而令對白過於淺白;而Dietrich von Choltitz的人道主義立場在片中雖被削弱,但克里蒙原好保留他那溫和派一面。有趣的是,克里蒙指出他想讓人「看到像希特勒的魔頭,但不歌頌『偉人』」;這裏的「偉人」語帶雙關,指的正正是1966年當權的戴高樂。通過珍貴的館藏資料和書信,我們得知戴高樂當年因欲維護其政治形象和光環,多次留難製作團隊,更拒絕被明星飾演自己。而曾為「民族抵抗委員會」(Le Conseil National de la Résistance)政要的 George Bidault 因在1960年代阿爾及利亞的政治角力中與戴高樂不和,原本存在於劇本中的角色被刪走。此外,當年勒克萊爾把握良機,說服巴黎反抗軍領袖Henri Rol-Tanguy一起代理戴高樂與von Choltitz速速和談,免夜長夢多,可是戴高樂其後進城時,不滿被「功高蓋主」,火冒三丈。這一幕不止被記錄人員拍到,更被克里蒙寫進劇本,但最終這幕「經典」當然也被好好刪走了。
除了眾多珍貴的書信資料顯示各人對輿論、資本、歷史觀點的看法,展館中亦有多幀劇照、原劇本的節錄部分、道具、戲服,以及多個相關訪問。館長今次特意找來Sylvie Lindeperg幫忙策展,並以錄像解釋電影中多個故意留白的部分:除了以上有關戴高樂的軼事,其他被「取消」的爭議包括法國共產黨當時欲借亂奪權、巴黎群眾虐待德國降兵等。展館票價為9歐元(約77港元),觀眾看完特備展,不妨到樓下常設館:除了可以看到各個豐富的抗戰人物小故事,還能體驗精彩的VR館,只要戴上VR眼鏡,便可在一個仿造二戰時反抗軍的地洞自行探索,進入一個個小房間與虛擬人物及物件互動,非常有趣。
作者簡介: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