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屆政府有意取締劣質劏房,上周四「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向特首提交建議方案,一個月內會有進一步研究結果。事隔4個多月,佐敦華豐大廈的奪命大火仍歷歷在目,透過訂立劏房的防火標準,能否避免悲劇重現?記者跟隨香港紅十字會代表及工程系教授到訪一間劏房,詳談在狹小空間之內,如何增強火災防禦力。
1. 通道38厘米 雜物堆滿屋
踏進陳小姐居住的劏房,牆身與摺枱夾着一條闊約38厘米的通道,萬一不幸要逃生,尚算足夠一人穿過。雜物佔據儲物架、碌架牀上層,廚廁裏的烤箱上則堆滿廚具。住了5年的陳小姐自知雜物眾多,一直擔心火災風險。每次外出她都會關掉所有電器,用烤箱時搬走上方雜物,苦笑道:「不過好大工程啊!」為了女兒健康,陳小姐平日多煮住家飯,選用電磁爐比明火煮食更安全。
「但是有時候自己注意,都擔心其他人(鄰居)會不會注意。」陳小姐提到,前鄰居經常在其劏房吸煙,而吸煙正是劏房最常見的起火原因之一,確實「牙煙」。
這天香港紅十字會高級經理(社區備災) 楊綺華與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偉明來訪,以陳小姐的居住環境為例,闡述劏房防火標準建議。防火建議以科學為本,若你沒有把小學常識科學過的「火三角」還給老師,便會想起燃燒的3項要素:燃料、氧氣及溫度。李偉明提醒街坊記住一些防火概念:一是預防,「希望不要有火警發生」;二是滅火,「希望能夠救熄」;三是逃生,「救不熄我們都要有足夠的通道離開」。街坊可以嘗試從這3個角度出發,分析自身家居能否做到。李偉明一邊觀察陳小姐的劏房單位,一邊點出下列具體防火重點。
2. 防火小貼士
A. 電爐代明火 抽氣減油煙
楊綺華引述紅會過往家訪經驗,有些劏房戶就算空間狹窄,仍然喜歡明火煮食。「好細的空間都儲存石油氣(瓶),你會想像到更加危險。」陳小姐使用電磁爐已是較安全的選擇,但李偉明稱仍有起火風險,若煎煮時溫度過高,鍋上的油會汽化、冒煙,成為燃料。「如果抽氣做得不好,這些燃料周圍走,可能有人點煙也危險。」
因此他建議電磁爐的位置要遠離門口,一旦起火也不會阻礙逃生出口。至於通風方面,開抽氣扇的話就不應開相鄰的窗,以免剛入屋的空氣被抽走。以陳小姐的單位為例,在廚廁煮食時應開啟抽氣扇但關窗,同一時間打開大門,讓抽氣扇引進走廊空氣,帶走單位內的油煙。陳小姐問道:「但之前旁邊房間(住戶)經常食煙好臭,所以很少開門。」李偉明指向牀邊的另一扇窗:「或者開這邊的窗都好。」
B. 雜物入箱 免拖板過荷
開窗容易傳來樓下單位廚房的異味,又怕蚊蟲入屋,陳小姐要衡量一番。有些家居管理技巧較易做到,譬如處理屋內堆積如山的雜物、衣服,「𠵱家呢度好好燒㗎」。物品之間的空隙有氧氣助燃,李偉明建議將零散的雜物整理入箱,減慢火勢蔓延。「若起火至少燒咗個箱,才燒到裏面的東西。」當然陳小姐亦應恒常執屋,「斷捨離」減雜物。
除了吸煙,劏房另一常見起火原因是電力負荷過載。陳小姐廚廁及客廳各有一個拖板,供電予不同家電。「拖板正式來說是不太應該用」,但李偉明理解劏房戶的需要:「無可能做到周圍都是插座,唯有使用時小心一點。」他指出雖然處理「跳掣」比較麻煩,但電源自動截斷反而不會過荷。若發現插頭發熱(不止微熱),就要多加留意,因內裏電線可能發熱冒煙,引致火災。防火建議是避免同時使用拖板上的電器,不用時關掉開關。
C. 常備滅火氈 安裝測煙器
紅會與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建議,劏房單位須設置家用滅火筒、滅火氈及煙霧感應器。現時消防處同樣鼓勵市民在處所安裝以電池操作的獨立火警偵測器,但並非法定要求,即使住宅大廈的公用地方亦不一定要安裝。楊綺華這天帶來滅火氈及煙霧感應器,並教授陳小姐使用方法。
打開滅火氈時先拉開黑帶,然後像蓋被子般覆蓋火源。李偉明稱,家用滅火筒效果更好,因使用者距離火源較遠。至於煙霧感應器,陳小姐提及紅會之前贈送的感應器比較敏感,容易誤鳴。擺放位置原來大有講究,李偉明提醒不能放在油煙飄過的地方,例如煮食爐上或傳來二手煙的大門附近。此外感應器應放在高處,煙向上飄時能即時觸動警報。若待躺在牀上的女兒感受到煙才逃生,已經遲了幾步。
D. 逃生道 保暢通
街坊盡力防火撲火,萬一失敗,逃生則成唯一任務。上文提到劏房的入屋通道只有約38厘米,雖然相當狹窄,但李偉明坦言已算不俗,至少沒有雜物阻擋。「劏房戶無辦法,不能說我要(劏房內通道闊度)留返750(毫米,即75厘米),無可能。」
他口中的750毫米,是指屋宇署現行《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下,可容納不多於30 人的房間或樓層的防火門,其闊度至少為750毫米。紅十字會與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建議,若整個單位入口大門不是防火門,那麼逃生通道闊度則須至少1080毫米(即108厘米),暢通無阻,而且牆身需具耐火效能。這標準參考同一份屋宇署守則對逃生通道的闊度要求。
李偉明初步判斷,陳小姐劏房所屬單位的大門可能為防火門,若然屬實,單位內的走廊闊度理論上符合守則要求。然而大門按業主要求長期打開,變相失去防火門功效,走廊闊度則未能達至李偉明建議的1080毫米。
3. 住戶努力外 政策同需變更
劏房起火後果不堪設想,狹窄擠迫的環境不但妨礙居民逃生,雜物更有機會助燃。楊綺華指,過去5年香港涉及劏房的嚴重火警有約19宗,其中12宗導致人命傷亡,「劏房面對火災的風險非常高」。針對此情况,紅會過往為劏房居民更換能源效益較高的電器,並教導居民改變生活習慣,例如使用家電的注意事項、預先練習逃生路線等。不過,楊說單靠個人努力仍未夠,需要法例與政策變更。「見到政府其實有心想建立劏房最低標準,我們就看看在劏房環境裏,針對預防火災可否再做更多?」
於是紅會聯同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推出一系列劏房防火標準建議,一方面期望政府制定「劣質劏房」定義、甚至未來修訂消防條例時會參考;另一方面則針對劏房住戶,以比較「貼地」的建議作教育宣傳。李偉明指,建議主要參考消防處及屋宇署指引及條例,抽取當中較關鍵的內容。在劏房這個人口密集的高危環境,分租單位內的防火措施尤其重要,可是現有指引主要規管住宅物業的公共地方,單位內的防火設計着墨較少。紅會與城大則補足了這方面的防火建議。
在陳小姐居住的那一層,公共地方具備消防喉轆及手動火警警報系統。李偉明提醒她,喉轆不止消防員可用,普通市民也可用,遇上火警時可用旁邊的槌仔打碎玻璃,拉出喉嘴及喉管救火。按動火警鐘掣則可通知消防到場,若鐘掣右上角持續閃燈,證明運作正常。
4. 倡防煙門常關 清梯間雜物
針對大廈的消防設備,紅會與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建議,如梯間屬密封通道,須設置可自動關上的防煙門,並應保持關閉,不應鎖上。陳小姐住的大廈符合此要求,惟李偉明指出梯間不應擺放任何雜物,連扶手懸掛的物件都應清除,以免影響長者逃生。
所在大廈的防火措施尚算不俗,但記者好奇只有一條樓梯上落的唐樓,無可能設密封樓梯,怎樣符合防火規定或指引?李解釋,消防處或屋宇署經實地考察,會對這些大廈作出改善建議,以折中方案克服建築限制。政府亦設「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資助舊式綜合用途樓宇的業主,履行《消防安全(建築物)條例》下提升大廈消防安全的要求。
訪問過程中,李偉明不時慨嘆,劏房環境難以落實最理想的安全措施。參觀陳小姐家中的廚廁,他發現為洗衣機、電磁爐等家電供電的拖板置於窗邊,做法很不理想,因為雨水有機會沾濕拖板,引致觸電風險。有沒有其他位置可放拖板?李偉明與陳小姐來回幾次,由於家電的電線不夠長,故拖板難有更合適位置,唯有考慮關窗,或覆蓋拖板避開雨水。
政府去年10月提出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旨在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取締不達標的劏房。劏房仍會繼續存在,能否在狹小空間兼顧防火安全?劏房難以徹底遵從現行的防火指引,但李偉明嘗試提出可行的彌補方案,例如鼓勵住戶備存滅火氈、煙霧感應器和家用滅火筒。他說:「雖然有些部分做得不好,我們可不可以其他部分做得更好,彌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