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邦 不為投資而收藏

文章日期:2024年08月30日

【明報專訊】成就藝術,除了需要有心有力的藝術家,令藝術成為可持續產業,還要有願意付出真金白銀購買作品的收藏家。近年收藏家在藝術市場的影響力漸增,去年三大拍賣行總成交額略降,但由收藏家私人洽購的成交額卻上升,佔總成交額約兩成;除了拍賣行,藏家還可以由畫廊、藝術家直接購買作品,可見收藏家在藝術市場的影響力不可忽視。藏家是否一定高深莫測?開眼將以系列介紹,先從香港藝術中心新任監督團主席、宏亞傳訊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文邦開始。

【誰是收藏家系列】

位於柴灣的一座工廈,是劉文邦創辦的印刷公司宏亞傳訊集團總部。其中一層是劉文邦的私人收藏庫,全層1萬多平方呎,分門別類擺滿1000多件藝術收藏品。喜歡攝影的他,在一邊為劉香成、Michael Wolf等名家攝影書存檔,另一邊則是藝術家張義、「蛙王」郭孟浩、黃仁逵等的藏品空間。

講到劉文邦愛不釋手的藝術品,非蘊含數千年東亞文化的印章莫屬,他更不時拿上手把玩。「我瓣瓣藝術品都有儲少少,好花心。不過最重要的一個是這個印章,有我們LOGO(『宏亞』標識)。」他邊拿着印章邊說。劉文邦出身自管理學、銀行業,在香港回歸那年創立宏亞,跨界至印刷業,至今已經27年。標識乃西泠印社篆刻名家徐雲叔所製,劉文邦讚歎划算,「design fee(設計費)都慳埋」。

印章開啟收藏路

篆刻印章和國畫是他最初的藏品類別,「1980年代我20多歲時,剛從外國留學回來,未有什麼錢,就去看拍賣行展覽,是最便宜接觸藝術的娛樂,不用花錢就可以看到值幾千萬、數億的東西,有的甚至可以摸一摸。我未買得起,所以就開始儲比較冷門的印章」。他對中華文化特別感興趣,發現自己讀不懂印章文字後,便看書了解不同流派特色,開始收藏路。「每個人都會收藏一些東西,有人喜歡儲遊戲卡、電車票,貴有貴儲平有平儲,靚畫我買不起,手痕就買下印章。」

在商界拼搏多年的劉文邦,談起藏品仍興致勃勃。收藏家多數神秘,揮一揮手便成就藝術幸運兒。劉文邦與其他神秘藏家不同的是,他不止喜歡「儲」,「甚至乎,可以參與到藝術入面」。他拿起另一枚印章,說該印章的篆刻家身世悲慘,刻下詩句「平生歷盡不平路,不向人間訴不平」,劉文邦指篆刻家刻錯了位置,印章該刻的一面沒刻到,於是他就在這面補回篆刻家的名字,以作回應,「這樣才是藝術的享受」。

與藝術品「互動」

「我不純粹是儲石頭,儲藝術品要享受箇中樂趣。」劉文邦又拾起一個曾送贈予太太的印章和一幅國畫。「女仔一定喜歡這個故事,不要話我老套,有次結婚周年我送禮物給老婆,買了吳美美畫的君子蘭工筆畫,很漂亮,但都不夠意思呀,我就決定找人刻印章。刻什麼好呢?那次我翻書,找到民初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作,後來被譜曲廣傳)……我就借了他的詩名,刻印章,再印到畫上。」

雖則比起這些形形色色的印章和畫,劉文邦說太太更想要沒顏色的鑽石,但她仍接納劉文邦的收藏興趣。劉文邦成立印刷公司後,接觸大量藝術書籍。他每年到法蘭克福書展,看到外國不少精裝專書介紹當地藝術家,香港卻只有大師級藝術家有這樣的待遇,決定再開出版社製作藝術書:Hong Kong Photographers(共9冊)、Concrete Stories等系列皆由宏亞出版。

印刷業業務利潤,讓宏亞維持出版社運作,高峰時每年出版十數本書,甚至在ifc開過書店,在柴灣辦過以工廈樓梯間為場地的畫廊,代理發售攝影師何藩的作品。「因為我做過這些事情,跟藝術圈熟,做做吓就獲委派藝術相關公職,又加入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放在藝術圈的時間多過自己生意。」

劉文邦的藝術藏品庫,以前是銀行的貨倉,疫情間退租後被他利用來展示珍寶,分門別類放置藝術品。其中有「Erotica藏間」,放了香港1970年代的情色藝術,以及早期中國的女性裸體攝影書;又有幾個香港藝術家主題藏間,有蛙王、陳福善、夏碧泉、黃仁逵等藝術家的畫作,陳餘生的一幅則被亞洲協會借走擺展。另有李慧嫻的陶瓷作品,更有何藩親手冲曬作比賽用的攝影照。

最愛張義雕塑 「特別啱feel」

香港已故雕塑家張義是劉文邦最喜愛的藝術家,劉在2000年後收藏張義作品。「他藝術底蘊深,雕塑是西方的形態演繹,他就將中國文化放入去,很成功。到今日有他這樣級數的香港藝術家亦很少,是香港現代藝術的重要推手。」劉文邦有學習易學的經驗,說張義的雕塑「特別啱feel(感覺)」。他沒有放過「參與」張義藝術品的機會;張義曾在台灣教畫,劉文邦揀選作品的時候,連課室的書枱也買下,「變成installation(裝置),recreate(重現)情景,再擺他的作品在這裏」。他預告,接下來會為張義出版書籍,希望趕及明年香港書展推出。

這裏的藏品只進不出,再加上經營不賺錢的藝術事業,劉文邦可曾被太太責難?他笑說男士喜歡儲任何東西,都可能被老婆罵,儲高達模型也會被罵。他指藝術可以是集團營造品牌的策略,「一來我喜歡,二來幫得到公司品牌,做印刷也要給人看到我們有品味」。

藏品逾九成是香港作品

劉文邦強調不會為投資而收藏藝術,因為「藝術品是有藝術家傳遞的信息,如果你跟他沒感情,怎會有任何chemistry(化學反應)發生?關係不會維持太久。而藝術品作為資產,賺錢過程是漫長而且illiquid(非流動,即難變現)」。他指不能「盲撐」某種藝術,要作品真的好才行。他現在的藏品超過九成都是香港作品,「我覺得香港藝術家是undervalued(被低估),好抵買」。

他在今年4月獲任命為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主席,負責向董事局推薦藝術和節目方向,檢討節目政策,確保計劃符合預算準則。 讓他最興奮的是近年的「小小藝術家」計劃,中心將繼續培訓小朋友在Art Basel等藝術展覽做導賞員,並籌辦暑期藝術工作坊。「我們現在很喜歡藝術,是因為小時候媽媽帶我們去學過班,現在我們愛藝術了,下一代也要有這樣的機會,藝術中心是一個中心,要擔當教育和提供場地的角色。」

另外,收藏藝術有多年經驗的劉文邦,決定把中心的The Collectible Art Fair展覽擴大成「Collect Hong Kong(暫名)」。「去年首屆只有我們香港藝術學院畢業生參展,計劃下年在『藝術三月』同期舉行,中環有Art Basel、Art Central,灣仔就有我們。它們是國際和亞洲藝術,我們專門展出香港本地藝術家,每年本地藝術系畢業生不少,但外國人在『藝術三月』想找到他們都不知道哪裏有,真的要把他們『亮』出來,讓人購買他們的作品。」

一般讀者沒有收藏經驗,不知價格,也不好意思詢問,該如何辦?劉文邦說不用害羞:「你跟(畫廊、畫展)職員說:這張幾靚,大概什麼價錢?他們會很樂意告訴你。去Art Basel你要先掙夠錢,而Collect Hong Kong是很好的起步點,我們會有應屆畢業生,也有大師,幾百到十幾萬都有,全部都是香港藝術,可以直接支持藝術圈。」

文:梁景鴻

編輯:王翠麗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