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戰鬥民族,硬核好貨」——當我逛着港人常去的深圳華強北大型商場,一家門口擺設巨型俄羅斯娃娃的超市令我駐足,然後我看到店內這句奪目的廣告標語。
這家店名叫「俄歐集市」,原來是俄羅斯官方授權的俄貨超市。店內人頭湧湧,不乏講廣東話、北上消費的港人,售賣酒水、零食、蜂蜜等日用產品。我到網上找攻略才知道,這家店不簡單,甚至有地緣政治的意味……
港人北上喜歡逛什麼,買什麼?「美帝」的山姆(Sam's Club)和Costco(開市客)是通關後的熱潮,一度有港人搬空貨架的場面。但今期流行的是俄貨超市,香港北上玩樂的社交群組開始熱議,旅行社的大灣區掃貨團更新增俄貨超市的路線。
想想都有趣,來自地緣政治兩極的超市爭相在中國華南地區佈局,箇中重要的客源之一是來自鄰近地區、被稱為「現金奶牛」的港人。
但作為港人,我發現俄貨超市和美帝倉儲式超市的賣點不同,有截然不同的購物經驗和樂趣。山姆超市主打空間大、樓底高,動輒租用兩三層商場,置身其中有種「物慾將我包圍」的感覺。儘管如此,很多山姆所售之物還是熟口熟面,畢竟香港也是跨國食品巨頭的銷售地。
反倒是俄貨超市,還真塑造出「異國情調」的感覺。比起囤積全球工業製成品的美帝超市,俄貨超市更像是出售俄羅斯及鄰近地區的特色商店。儘管產品沒山姆那麼多,但俄貨超市足夠新奇和琳琅滿目,日常的食品如朱古力、肉腸、蜂蜜、薯片等,印上密密麻麻俄文,好像有種熟悉又陌生的驚喜。尤其是烈酒,就算我不好杯中物,也被那些精美的酒樽吸引。當然,這些特產也是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只是那不是來自我們熟知的體系。
俄國風味 中國製造
有趣的是,俄貨超市的產品不全是來自俄羅斯,有些是中國製造的「俄羅斯風味」產品。例如一款「俄羅斯風味海參鮑魚月餅」,我看到便心想:難道俄羅斯人也吃月餅?還吃海參口味這麼奇特?翻開月餅盒的背面才知道,原來這款月餅的產地是黑龍江牡丹江市,所謂「俄羅斯風味」,指的大概是俄羅斯海參罷了。從網上的討論可見,識別俄貨的關鍵是看包裝有沒用中文字標榜「俄羅斯風味」,若有,很大可能只是「風味」而已,未必真的來自俄羅斯——就像「檸檬味」汽水,不一定來自真檸檬。
真俄貨,還要看條碼、食物標籤來判斷。翻轉我買的那盒99%蜂蜜糖,條碼是465字頭,即是俄國國際貨品專用條碼,而產品說明亦有中文俄文對照的標籤。這裏最重要的信息是,產品原產國是「俄羅斯」,由黑龍江綏芬河市的公司進口。
我翻過很多俄貨產品,發現綏芬河的進口商老是常出現。究竟綏芬河在哪裏?為什麼是綏芬河?追問下去,原來這是與俄羅斯接壤的口岸城市,也是中國最大的俄羅斯商品集散地,不但匯集了俄貨實體店數百家、電商7000多家,還擁有500多個品牌、2000多款俄羅斯進口食品零售和經銷權。也就是說,全國各地的俄羅斯商品,幾乎都從這裏發散出去。
作為自然資源豐富的鄰國,俄羅斯和中國貿易往來密切,但歷來都是礦產資源(即石油、煤炭和石油產品)佔中國進口俄羅斯商品的大宗。在零售百貨的層面,俄貨主要在東北三省流行,直到近年才走進全國的尋常百姓家。尤其是俄烏戰爭之後,經綏芬河發散出去的俄貨,開始更為人熟知。
買俄貨為表態
2022年3月是俄貨在華的重要時刻。當俄羅斯被西方制裁後,不少中國網民為表支持俄羅斯,都湧到電商平台京東的「俄羅斯(Russia)國家館」衝動式消費。幾日之內,這家由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授權的店舖,粉絲人數從8.9萬上升到191萬,網店的貨品被掃蕩一空,就連清潔用品也不放過。如此盛情之下,俄羅斯總商會大使還專門拍片感謝中國網民:「在這個複雜及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下,我們看到中國老朋友的情誼……也請各位中國朋友理性購買。」
事隔兩年,「俄羅斯國家館」開始從線上走向線下,並南下廣東。連同出現在我眼前的華強北俄歐集市,今年深圳起碼新開了4家俄貨超市,全部都租用人流暢旺的商場。據俄羅斯國家館中國區負責人介紹,他們計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俄羅斯國家館的連鎖直營加聯營業務,預計到2025年底將開設500家實體店。可以預見,俄貨將掀起一股全國擴張的熱潮。
然而,為什麼俄貨超市要如此聲勢浩大地急速擴張呢?
根據深圳傳媒報道,「俄羅斯國家館」是俄羅斯國家杜馬遠東和北極經濟發展委員會特批,並經由俄羅斯出口中心官方授權的官方運營機構,其在中國設立分館,旨在「將俄羅斯頂級商品與豐富文化直接帶給中國消費者」。
這個說法沒有言明的是,走進中國人日常的俄貨超市其實在幫俄國賺取人民幣——一種無可替代的戰時外幣。自俄烏戰爭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迅速制裁俄羅斯,凍結俄國存放在西方國家的價值28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並切斷俄國使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在這種情况下,俄羅斯持續擴大與中國的經貿和金融合作,包括增持人民幣資產、提高外匯存底存放於中國大陸,以及增加中俄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及支付清算之比重。
俄羅斯的最佳選擇
據彭博的報道顯示,人民幣目前佔俄羅斯進出口支付的40%左右,以及俄羅斯外匯市場成交量的超過一半;而今年初在俄羅斯銀行的存款中,人民幣已超過美元成為主要的儲蓄外幣。俄羅斯央行年初就表示,在俄烏衝突爆發兩年、俄羅斯資產被大量凍結後,人民幣成為了俄羅斯外匯唯一、也是最佳的選擇。簡言之,遭西方制裁的俄羅斯政府,非常渴求人民幣這種外幣資產,支持俄羅斯的經濟、外貿與戰爭。
由此推論,俄羅斯食品和日用品似乎能在傳統的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之外,幫助俄國政府開拓新的渠道賺取人民幣:物美價廉的俄貨超市,背後很可能有地緣政治的意味。
如果熟知香港的歷史,這種國家級超市賺外匯的方式也許並不陌生。在冷戰時期,有內地背景的香港國貨公司,正是靠售賣國貨和地方特產,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賺取港幣外匯。當中的名牌產品如大白兔奶糖、梅林牌午餐肉、大地牌恤衫、雲南白藥,更是很多基層港人的集體回憶。歷史押韻的是,無論是舊冷戰的香港國貨公司,還是新冷戰的俄貨超市,都主打物美價廉,質量優良,但背後也有符號消費和政治表達的意味:國貨公司是消費中國文化和情懷,「愛祖國,用國貨」;俄貨超市則消費俄國情調和風味,「買了俄產品,支持俄羅斯」。
想到這裏,我嘴裏的那粒俄產蜂蜜糖的滋味不一樣了,那場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好像與我有關,也好像與很多北上買俄貨的港人有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