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欣賞牆上的藝術品,你第一眼望何處?或許是顏色、構圖,還有創作者的名字。當展館的燈光打下,藝術品自然成為焦點;偶爾,透過反光,也會看見玻璃面上反射的人影,令你意識到:原來藝術並非浮在空中,而是凝在框中。表面的玻璃、四圍的畫框、看不見的背板……裝裱,讓脆弱的藝術品有所依託,讓藝術得以穿越時間與空間,供人欣賞與回味。
今期美藝客廳,我們邀請到裱畫師Kenneth Ko,帶領觀眾一探裝裱,品味「藝術背後的藝術」。觀眾欣賞藝術品,第一眼望到其中亮麗;裱畫師欣賞藝術品,第一眼卻望到其中破損:「是欣賞,也是評估:有沒有損壞?可不可以修補?有沒有位置可以裁剪?」Kenneth說,藝術品,尤其是紙質品,對空氣濕度與溫度要求較高,在保存過程中極易「潮濕、生毛、蟲蛀」。因此,裝裱的第一步,是修補。
Kenneth以「易武正山野生茶」包裝宣紙為例,細說修補和裝裱過程。小心翼翼,裁下宣紙邊緣,用手動調配的漿糊將破損填上,Kenneth稱這是「中式方法」,最重要是「整番原樣,唔見痕迹」。修補完成,方可正式進入裝裱。將紙噴濕,撫平褶皺,在紙後襯上卡紙。卡紙雖是配角,其中卻大有奧妙——「普通紙,呈酸性。因含有cellulose(纖維素)和lignin(木質素),易氧化,會發黃變脆,在紙上留下啡色」。因此,裱畫師通常使用純棉無酸紙,避免造成損壞。Kenneth強調,裝裱不同於創作,最重要是「removable」,切忌在藝術品上留下痕迹。
卡紙之下,還有背板。作為保護藝術品重要一環的背板,在藝術品掛上牆後,便無法被看見。儘管如此,Kenneth仍在背板上巧用心思。「易武正山野生茶」背板使用來自日本的綠色和紙,清新淡雅,與紙上畫的茶葉遙相呼應。「雖然鮮少被看見,但背板用心思,更可體現藝術品名貴。」Kenneth說。
隱秘的背板都如此精緻,顯眼的畫框相比更為亮眼?Kenneth卻說:「(畫框)最重要是不要喧賓奪主。」畢竟,框中藝術品才是重點。因此,Kenneth為「易武正山野生茶」選擇深啡色的原木畫框。他解說:「中國字畫,多用較傳統的深啡色和黑色畫框,以呼應嚴肅的文化氛圍,表達尊重;『新潮啲』的外國畫,則多用黑白色,順應現代風格。」
如此精緻裝裱茶葉包裝紙,似有大材小用之感。但在Kenneth看來,「就算是用完即棄的包裝,都可以成為被裝裱的藝術品」。他續說,該品種茶葉稀有而昂貴,其包裝亦有欣賞價值,因此客戶送來裝裱,希望用作展示。Kenneth的裝裱行「藝文畫廊」,裝裱過村上隆、岳敏君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亦裝裱過球衣、婚紗相等私人物品。他說:「無論珍貴與否,其中承載了記憶,對於收藏者而言,便有價值。」在他眼中,除了修復、保護與展示,通過畫框,凝住記憶,亦是裝裱的功能之一。(美藝客廳‧二十八)
「客席策展人」簡介
Kenneth Ko,從業30年裱畫師,英國藝術品貿易公會(Fine Art Trade Guild)專業認證裱畫師,灣仔藝文畫廊(Artmen Gallery)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