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知自己算不算是石迷,但連社交平台演算法的廣告也是「松下產業株式會社在東京開設了石材圖書館『STONES lab』!」和「寶石和菓子」。吖,我又真的心癢癢想去看看、吃吃。不知道演算法是不是識破我去了一個應沒有太多人知道的水石展,又看了一齣叫《石がある》的電影。
還記得第一次到日本,第一本買的書是《重要水石.用具 寫實集I》。書翻開了,就翻開了一個水石的新世界。水石即是將天然石頭放在基座上或裝滿沙子的水盆中以供鑑賞。古時,人們會放如山水風景般的石頭裝飾茶室。也有一說法是把水灑向石頭時石的顏色會變得更漂亮,後來稱為水石。我在暑假的尾聲還去了在上野舉辦的「第一回全国水石逸品展」,只求看看實物。水石一般可以歷史、形、色和紋樣來分類鑑賞,這次展出的大多是以形為主的山水石和抽象石。我喜歡看到石頭的古拙和石形所營造出的空間。會場雖樸素,但帶着和藹的氣息,和婆婆大叔一起看石,對我來說,算是一大樂事。
因為石頭,我又看了一齣電影——《石がある》(There is a Stone)。故事情節簡單,只是兩個人在郊外河邊相遇,共度短暫的時光。網站上提供的背景資料還比電影裏提供的多,例如電影看到最後還是不知道男女主角的背景和名字。這種無名字無意義的編排,樸素得很「石頭」。網站上提到這是一部很容易脫離意義和目的的「現代度假電影」。我想,就是我坐進電影院一同經過一些時間而已,這些時間似是無聊但其實不悶。尤其是一個女生遇上一個神秘又看似純真的男人在河邊走,那種在自然中不自然的感覺,時而治癒時而懸疑。甚至會幻想,一路上,那個男人其實不存在,只是女人想像出來的,而他的真實身分是一塊石頭。仔細想想,這個男人的身形、髮型、單純的特質都像是一塊石頭。同時,石的文化歷史悠長,「石」在日本社會也可以成為「神」或是「集體意志」的象徵。即使電影本身沒有變化,觀眾內心的情緒總是在波動,像主軸河流的聲音,像貫穿兩人和觀眾的情緒般存在。
兒子一直有一個習慣跟我很像,就是在路上撿石頭。每次見到他閃閃亮的眼神,就知道他撿起的每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廣闊的大地上在「這一刻」、「在這裏」、「這」塊石頭被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