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編作劇場如何好看?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由8月到現在,剛好看了3齣編作劇場作品,分別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給美狄亞的男孩們》、黃朗然主辦的《英雄》,還有「林芷君創作」主辦的Under the See,不妨就此談談編作劇場。

編作劇場的演員往往都是編作者,在當代的表演中,演員可以不止飾演劇本故事的一個角色,而是擔當敘述者,此改變源於布萊希特的史詩劇場,後來又發展成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直接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後現代劇場,戲劇與表演的界線變得模糊,也期望觀眾不止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參與表演,甚至成為表演者。

在3個表演中,《英雄》和Under the See都是由一個主題出發。《英雄》以歷史故事和虛構影視作品的英雄形象探討什麼是英雄,然後再深入些便是討論英雄可能會面對的道德兩難,還有脆弱。Under the See的主題是身高,特別是嬌小的女孩子如何受到差別待遇,又應該如何擁抱自己和別人的差異。

如何將片段構作成演出?

然後《英雄》的編作演員,會在台上講出自己心中的英雄、自己為何希望和能夠成為英雄,Under the See的演員則是由4個嬌小的女生和一個高大的女生組成,分享自己生活中因為高度而造成的問題。真人真事有趣又能引起觀眾共鳴,但真正問題其實是如何把這些片段構作成一個演出?《英雄》利用不同表演媒介,包括土炮製作的即時影像,旁述介紹名畫中的英雄,以及日本動漫音樂,當時感覺是:廣度有了,但他們當中的關連是什麼?跟觀眾是有共鳴,但又能否更進一步探尋英雄本質,而觸動觀眾內心深處,那種人人都有拯救他人與被拯救的渴望?如何挖得更深?至於用形體劇場形式呈現的Under the See,除了展示身高造成的各種困難場面之外,如何利用演員的身高差距去創作獨一無二的形體表演,也是筆者期待可加以發展的部分。

最後想講《給美狄亞的男孩們》,以古希臘經典悲劇《美狄亞》作為文本開始創作,邀請兒童與成年演員一起編作,而兒童演員就是《美狄亞》中被殺死的孩子,表演主題是「兒童如何理解大人和世界」。表演曾在去年8月進行階段展演,當時舞台布景以大自然為主,穿著淺色山系服裝的兒童演員,與穿黑衣的成年演員玩即興遊戲,觀眾會因為他們的純粹感動而笑。然而一年後的版本風格180度改變,舞台化身一條冥河,台上有紅色的船,孩子服裝也以哥德風為主,似乎想呈現孩子更黑暗陰沉的想法。後來在座談會得知,兒童演員不明白為何階段展演時,不論自己做什麼,就算不是在搞笑,觀眾都會笑,所以第二次表演才會如此改動。此處有趣的是,因為兒童演員的存在就彰顯了表演主題本身,觀眾如何理解兒童,也非常影響他們對表演主題的理解。如果覺得孩子就應該是純真的,大概不能理解表演,或者覺得兒童演員是在說出大人寫給他們的話。孩子總是觀看大人,由大人觀看兒童表演黑暗的內容,這種顛覆創造了大人和兒童之間新的距離與關係,讓他們重新理解彼此,是相當不錯的編作劇場作品。

文:劉螢

(香港編劇學生)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