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凱源中心 花園城中矗立綠洲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筆者最近在M+博物館看到貝聿銘的展覽,展覽中看到他生前在新加坡的作品。當中包括華僑銀行大廈(OCBC Centre)及新門廣場(The Gateway)。其劃時代的創新設計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立下了重要基石。除了貝聿銘的建築以外,也有20世紀後期丹下健三的萊佛士坊一號一座(One Raffles Place Tower 1)、大華銀行大廈(UOB Plaza)。這些20世紀建成的建築物見證着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奇蹟,帶領新加坡走在亞洲城市的前列。其後不同建築事務所都在新加坡的天際線佔一席位,包括丹下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的萊佛士坊一號二座(One Raffles Place Tower 2)、Moshe Safdie廣為人知的地標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WilkinsonEyre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Heatherwick Studio的南洋理工大學「蜂巢」(The Hive NTU),也有本地建築事務所WOHA數之不盡的新作。除了巨星雲集之外,在城市中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一直是新加坡建築物的一大主題。金凱源中心(CapitaSpring Tower)作為近年在市中心罕有的商住樓宇,就以一個全新角度來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荒漠化的挑戰。

CBD轉型商住區 指定樓須符公共要求

自1965年立國之初,新加坡時任總理李光耀就提出「花園城市」的規劃方針,提倡整治市容和透過大量植樹建設綠化城市空間,以吸引國外投資者。隨着新加坡的發展,都市規劃緊扣鐵路先行、行人友善、綠化網絡的原則植根在每個細節。

最近筆者就參觀了由丹麥建築師事務所Bjarke Ingels Group(BIG)和意大利創新設計事務所 Carlo Ratti Associati設計、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金凱源中心。金凱源中心坐落的中心商業區(CBD)不單是新加坡的經濟及文化中心,也正計劃轉變成一個不眠不休的商住兩用區域,讓市民可以在該區域生活及娛樂。當局透過鼓勵商業樓宇改建成多用途(mix-use)商住樓宇,在規劃上改善行人通達性,把行人路打造成「步行街區(City Arcades)」,確保行人路的一旁設有商店及設施,為街區注入活力。指定的商住樓宇更需要符合額外條件,包括提供社區及運動設施、空中綠化花園及公共空間,以獲得額外地積比扣減。

直廈彎條掀「帳幕」 文化與自然共生

由新加坡河畔走進商業區,林蔭大道不知不覺地帶着行人走到金凱源中心的基座。大樓的建築體量受規劃條例限制,地塊前方在城市規劃上更被指明作為綠化公共空間,建築師便要平衡規劃條件及客戶的需求。

項目主要分為大廈入口裙樓與熟食中心、低層服務式公寓和辦公室大樓三大部分。在建築立面上,空中花園和垂直綠化打破單一的玻璃幕牆,在立面上呈現大樓的三大用途。

與平常玻璃幕牆硬朗的形象不同,垂直大廈中間的彎曲條子如帳幕般打開,一方面為大樓的空中花園引進更多陽光,也令行人可以從遠處看見大樓的綠化園景。隨着樹木的自然生長,大樓與自然結合,體現了金凱源中心重新思考城市和花園、文化與自然共生的願景。

項目基座作為「City Room」有蓋廣場並連通附近的有蓋行人路與商店,設計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為使用者提供在鬧市中的喘息空間。這個廣場不單止滿足市區重建局對於公共空間的要求,挑高的樓層高度也為基座引進自然光,進一步連接大樓外的園景。

作為大廈的入口,City Room令辦公室大樓的人員、公寓的住客、熟食中心的饗客和瞭望台的遊人,都可以在這個接通室內外的空間裏相遇。沿着扶手電梯直上就會到達位於2樓和3樓的熟食中心。筆者參觀的當天正值午飯時候,除了通往熟食市場絡繹不絕的人流,也留意到不少白領人士拿着咖啡杯在City Room一邊閒聊,享受着新加坡溫暖的日光。

高密度發展兼顧綠化空間 種8萬棵植物

BIG建築師事務所採用北歐設計的風格,簡約的概念配上玩味的建築形態。他們時常思考可持續性如何改善人類的生活質素,別樹一格的建築形態往往令人眼前一亮。BIG將其在其他項目研究人與大自然關係的敘述延伸到獅城中心,在這個項目上實踐在狹窄都市中對花園城市的想像。

除了地面園景以外,乘坐電梯到大樓的17至20樓,彷彿來到了城市的中央公園、喧鬧都市的一隅。建築師巧妙地把市民在公園的體驗變成垂直的綠化空間「Green Oasis」,令用家即使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大自然」為生活帶來的好處。

另一方面,Green Oasis也符合了新加坡規劃當局在中心商業區規定新發展提供等同地塊面積的公共空間綠化園景重置要求(Landscape Replacement Areas),確保在中心商業區的高密度發展可以同時保留市民的綠化生活空間。

4層樓高的Green Oasis和天台花園空間種植了合共8萬棵植物,品種由矮小的灌木到大葉的叢木由上而下隨着高度變化。除了綠化空間以外,恍如樹頂步道的樓梯,包裹着大樓緩緩而上打破常規的辦公室樓板。半室外的活動空間、配合中空的天井、健身設施和休歇空間錯落有致,遊人穿梭在其中,享受着陽光灑落在樹葉之間的一刻恬靜。開闊的空間可以讓用家透過立面彎曲的「帳幕」,一覽新加坡的地標。

51樓空中農莊眺市景 作物供應同層餐廳

參觀完畢後,就轉乘另一趟電梯到達位於51樓的觀景台和空中農莊。這個空中農莊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其農作物供應同樣位於天台花園的餐廳入饌,為觀景台注入新意義。筆者一向很愛好在旅行時到不同城市的觀景台遠眺市景,而由這個位於280米高的空中農莊遠眺,市中心的建築作品更是「觸手可及」。這個獨特的鳥瞰角度也成為本次新加坡之行一個難忘的回憶。

筆者認為金凱源中心的垂直綠洲實驗相當成功,由設計到實現也下了不少工夫。公共空間不再是法例要求的「雞肋」。這8萬棵植物卻成為整個項目的重點,把不同的功能巧妙地融合。綠化空間不再是個人的後院,而是所有人可以共同分享的地方,更用作推廣大自然與生活融合的生活態度。無論你是否這座大樓的用家,也可以自由享受這片垂直綠洲。

文:伍卓曦(Jeffrey Ng)

(英國註冊建築師 喜歡在城市、建築、咖啡室和文字間游走)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