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鎏金靴 見證草原與中原文化碰撞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8日

【明報專訊】那是一雙體現了游牧與農耕民族千年碰撞的紅銅鎏金靴子,靴身爬着綠鏽,但湊近細看,龍首魚身的摩羯紋與蓮花紋仍清晰可見。「20幾年前,我們在香港古董商處遇上這對靴子,第一眼就被其宏偉撼動,靴身的摩羯紋受佛教影響,當刻就猜出應是遼代金器,而從我們收藏這對靴子起,就再沒遇上同樣的靴形墓葬品。」夢蝶軒主人朱偉基細細道來這遼代墓葬品「蓮池摩羯戲珠紋靴」的來歷。30年來,他跟太太盧茵茵收集眾多流失各處的中國古代金銀飾品,並在最近兩年分批捐贈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數千年來的文化交流精神延續。

「完整遼代系列」金銀器

早在兩年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夢蝶軒就捐出946件中國古代金銀飾物,近日則捐贈第二批共417件中國古代金銀飾物。博物館研究策展和修復團隊的黃煒均道出前後兩批捐贈品的關聯:「上年以首批捐贈藏品策劃『金彰華彩』展覽時,發現缺乏了草原地域的金銀器,我們想更全面顯示古代中國文化,於是向夢蝶軒求助,而最想要的兩件戰國至西漢時期的帶鈎,其時正在法國巡展,最後夢蝶軒借出400多件展品給我們,包括由冠飾到腳飾的遼代藏品,使得整個展覽可以將中原、草原、高原等地域的長距離文化交融呈現出來。」

這第二批捐贈正是當時被外借的部分,包括了盧茵茵口中所稱的「完整遼代系列」:「這是我們多年蒐集來的,齊集由頭上冠飾到腳上筒靴的遼代系列,充分展現游牧民族的傳統殮葬文化,是契丹物質文明的立體形象。」其珍貴之處在於涵蓋頭飾、頸鏈、手環、戒指、腰飾和面具等,為最全面的遼代金銀器博物館收藏之一。這系列之難得,正因契丹在亞洲史中曾經那麼璀璨,遠至東歐、中亞的國家曾以「契丹」稱呼中國,但當國祚不長的遼國消失後,契丹文字沒有留傳太多,惟契丹貴族墓葬品卻保存了當年的金銀工藝與多元相容的遼國面貌。

文首提到的「蓮池摩羯戲珠紋靴」是邊疆牧民穿的高筒靴,見證草原騎兵力量衝擊中原,也記錄了漢人與契丹人在邊境處交集共居中互有往來的美學與工藝。當中來自天竺的佛教摩羯魚與中原的龍圖騰融合成新的紋理,又輾轉流傳,出現在契丹貴族陪葬的高筒靴上,成為特定時空中的工藝品。「雙鳳戲珠紋冠」則可見以髡髮為尚的遼人受漢禮影響頭戴華冠,是草原民族對中原文化的吸納——契丹在10世紀於北方崛起,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吸收了唐末逃亡關外的漢人及他們帶來的文化與工藝。

無怪乎盧茵茵與丈夫30年來蒐羅中國各代金銀器,極喜歡遼代藏品,「契丹人裝飾他們的馬隻,就像現代人裝飾汽車一樣,會掛各種飾物以表主人地位,紋飾方面時有中原特色,有龍有鳳,見到文化間的包容與影響」。這些金銀珍品呈現了遼代社會的民風與生活圖景,遼朝短短200餘年,吸收周邊由北宋、渤海國、五代、西夏到西域多個族群的文化,融和到自身日常生活中。

游牧民族尚金器 以草原動物為題

不止遼代文化,捐贈中亦有橫跨千年時空的大量裝飾品,如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虎形飾片」、北魏時期的動物紋飾牌、吐蕃時期的異獸花卉紋箭箙飾,不同於中原的象徵權力、繁榮與吉祥的龍鳳神物,草原文化中源自真實生活的異獸紋理,帶來另一種有別於中原風格的生機。

朱偉基比較農耕與游牧文化的分別:「中原以儒家文化為尊,故尚文尚玉尚陶瓷,喜歡宣揚如意吉祥。游牧要求生,尚金器,以草原常見動物為題材,可見與大自然搏鬥的鮮活。」盧茵茵與丈夫看法一致,尤其覺得相互撲殺撕咬的動物紋充滿特色,加上游牧民族常年遷徙,在與不同族群的貿易來往中獲得不同養分。「漢人對動物的刻劃不會那麼豐富,有些高原和草原游牧民族的獸形飾片更混合了西亞、中亞和河套風格,這些陪葬品見證了絲綢之路上文化的來往。」盧茵茵指出吐蕃藏品見到波斯的影響,比如獅紋混合東西風格,也融和了粟特(中亞古代民族)、突厥等特色,「數十年前較少人留意青藏高原的金銀器,近年才多些人研究,吐蕃與唐共存共榮,終成一體」。

30年心血積聚 每件藏品都有故事

這些夢蝶軒橫跨30年的藏品,每件都有故事,有一些更差點失之交臂,盧茵茵提起一件往事:「有一件騎射飾牌,初見時已難忘,但對方說已出售,我足足朝思夢想3年,除了工藝外,還顯出吐蕃貴族頭飾文化,3年後再在香港古董展見到,馬上收入囊中。」這千件文物,每件皆因緣際會而得之,此後隨夢蝶軒於世界各地展出,這兩年卻分兩批捐贈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問他們捨得嗎?朱偉基這樣回答:「很久以前,我們已有目標,將這些珍品帶回香港,有一年在外國巡展,被問到是否因為九七而有危機感,故到外國展示,我的答案是我並不想這些藏品分散各地,而是希望以一系列的方式在香港留存,作展示、研究和教育之用。」

部分首批捐贈的金銀精品現正在博物館展廳6的「樂藏與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批受贈藏品展」中展出,連同其他11家捐贈方的珍品,分為金屬、書畫、家具、宗教藝術和陶瓷類文物共5個單元,展現中國5000年工藝和美學的演變和發展,同時彰顯香港作為中國藝術文物收藏與研究中心的獨特地位。

「樂藏與共」何嘗不是夢蝶軒兩名藏家的心態?正是他們願意捐出30年心血,才充實了中國古代金屬類文物時間與空間上的廣度,讓故事可以繼續下去。盧茵茵也自言這確實是割愛:「對一件事30、40年,誰都會不捨得,但這批珍品我們擁有這麼多年,有天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它們是否應有更好的歸宿?」

博物館團隊:文物修復如診症

捐贈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後,是這批藏品旅程的另一開始,它們將在專家團隊手上被保護和修復,比如「蓮池摩羯戲珠紋靴」,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指出,靴身上的綠鏽並不影響原有紋理信息的傳達,不需要特別去掉,但要加以保護以使其不會繼續生鏽。「我們如像診症,歷史與考古都要學習,才可以決定恰當的處理與保護方法,比如較薄的器物,我們以背貼韌度高的紙張支撐文物,使展示文物時不干擾文物的現有狀態。」為修復今次獲贈的文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更邀請5名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的專家來港,與香港館方文保人員一同完成12件藏品的修復。

對文物的探索不止物理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黃煒均指出這批藏品留在本土,是培育香港下一代專業人士的重要資源。「當中很多可能是存世孤件,無論研究或修復,一樣需要相關的藝術史知識,去知道鬆脫的組件、斷裂的部分,或掉了的寶石原本是在文物的哪一處。比如正在『樂藏與共』展出的『騎射武士飾牌』的功能是什麼,我們還未知道其出現的緣由。金屬珍品過去較少人研究,古代文人不尚金器,但金器是中國和鄰近地區交流的重要物質文化。」一如越過「蓮池摩羯戲珠紋靴」的綠鏽,就能看清靴身上印記了時代往事的紋樣,無怪乎黃煒均說接觸文物,就如接觸遠古歷史,有些時空如被封鎖,而解開這些未知的歷史與知識就最震撼人心。

文:Felicity

編輯:王翠麗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收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