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一份《施政報告》有一些轉變是我樂見的:例如,只讀了2小時31分鐘,暫時屬本屆政府最短(字數其實跟2022年相若,當年讀了2小時43分鐘,無怪乎特首李家超今年語速加快,疑似「讀到氣咳」);例如,間尺雖仍有出場,但用了4分鐘便放到一邊了;又例如,國安篇幅減輕,一系列記者會也沒包括保安局,似是呼應了「毋須日日講國安」。然而還是那個老問題,「施政報告為誰而寫?」特首讀了3萬多字,提了109次「我/我們」,卻一次都沒有說起過「你」,施政藍圖是否「由你出發」?是應對「你」生活的時空嗎?對解決「你」最切身的問題有沒有答案?我原本以為「乘着改革的東風」,今年會徹底革新寫法、格式、表達手法,但不知是受制於往例、慣性、抑或視野,結果還是一份有228段、充塞大小政策、數白欖數到「鼓勵的士用阿拉伯語」都包括在內的施政報告。
「簡樸」框架 解決劏房問題?
今年重中之重,除了放寬按揭成數以外,當推「解決劏房問題」的大計。我相信官員不會天真得以為「改個名就等於消滅了劏房」,但把合格劏房命名為「簡樸房」,平白令將來一些合法出租的單位貼上新標籤,人為造成「租屋階梯」,實難理解。說不定官員「有鋪改名癮」,想這一屆的房屋政策都排「簡」字輩吧。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解釋,簡樸即簡單、樸實,反映計劃精髓,有助市民理解。查字典,簡亦有「簡略」之意,而樸,則指「未經加工成器的木材」;以「簡略、未加工成器」去形容這套解決劏房的計劃,亦有貼切之處。
「簡略」不是指其標準,據已公布的資料:樓面不少於8平方米、樓底不少於2.3米、公用走廊要有滅火筒、要有窗、有獨立廁所、連窗的定義也註明(註1),寫得一點不簡略。問題是:政府稱現有11萬間劏房之中約7萬間「可望達標」,很視乎業主意願,不合規那些要改裝至達標,必然涉及成本,業主若不願投資、繼續出租,租客為免「加租」噤聲,執法難度將很高;肯改裝的,成本幾可肯定轉嫁租金,若負擔不起,又屬「單身寡佬」那些,會否向下流至籠屋、「太空艙」(這些不屬解決劏房計劃內),落入更惡劣的居所?
以上一環扣一環的後續發展,官員應對時總會引述一條供求數:劏房戶有六成合資格申請公屋(四成已輪候中),隨着公屋、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增加,吸納這批劏房戶,令劏戶需求只餘下四成,到時即使三成劏房被取締,仍有七成簡樸房滿足這四成需求,綽綽有餘。可是,真實世界裏劏房戶數量並非定格於此刻,如果有增長呢?經濟差中產下流、年輕人想獨立生活、留學生、新移民等,都可以是劏房新需求,到時算盤會否如官員描述得那麼如意?
值得一提是李家超引述劏房調查的數字時,角度很獨特,他有點像「開心大發現」般強調有15%劏房住戶說治安好,10%讚美衛生好,說足證劏房「良莠不齊」;我覺得他錯了重點,同一組數據:80%住戶說居於劏房因為交通方便,另有80%是因為就近工作,這說明劏戶最大吸引力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地點,地點,地點!)如果地點是最重要考慮,新界的過渡房屋、簡約公屋能否吸引他們搬去?若不可,上述的政府供求假設還成立否?
當然整套計劃「簡略」情有可原,因一切標準均有待到立法會落實,時間表是下年通過,計及寬限期真正取締是下屆政府的事了。基於太美好的假設通過了法例,到準備期才發覺「真實世界唔係咁」而臨門撻Q,垃圾徵費已是先例,因此在取締劏房上,名字儘管可以簡樸,細節設計、數字分析卻不宜簡樸。
減烈酒稅的邏輯
公布施政報告前減烈酒稅的風聲已傳到街知巷聞,衛生署前助理署長程卓端公開質疑,與政府一直提倡健康、不要飲酒,邏輯上如何相容?到報告揭盅,原來是稅率分兩級,入口價200元以上部分才減稅,政府說仍是不鼓勵飲酒,減稅只為發展烈酒貿易;又多次引述數據,指目前85%烈酒入口價都是200元以下,仍要打稅100%,減稅只影響15%烈酒而已,在刺激貿易與保障市民健康之間已取平衡,估計減稅後稅收少2億元。
制訂政策講求精準的政策目標,如果有利弊兩面,便要權衡是否利大於弊。在減烈酒稅這事上,「利」是開多瓣生意,促進貿易;「弊」則是多了人飲酒、少收2億元稅。那麼根據政府研判,新增的烈酒貿易具體可帶來多少經濟效益,足以抵消少收的稅款和多少人飲酒這負面因素?看了兩天仍未見這數字。這數據很重要,是社會評估「值不值得」的基礎,應該公開。
政府也難以迴避邏輯的詰問:即使只是多了一個人因烈酒減稅而多飲了酒,也是跟政府「控酒政策」背馳,不如列明指標,若減稅後烈酒消耗量增長高於某個水平,會承諾檢討減稅,這才是看得見的「平衡」。我也不解政府以「85%烈酒不受影響」這條界線去解釋「影響輕微」是否站得住腳,若稅項減免後、「貴價烈酒」減價了、在市場佔比增加,這條線移動了,到時又要找政府回應?
李家超說「酒vs.健康」的辯論,減紅酒稅時也出現過,回看當年報道,「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不減烈酒稅率是當局基於健康為由,不鼓勵市民酗酒」(註2),可見當時政府基於烈酒酒精濃度,有意識地作「差別對待」。這點恐怕亦是醫學界今次反應更強烈的原因。
真實世界裏的疑問
新聞報道篇幅有限,很多掩藏在報告的細節,沒太多人留意:
「2024年年底前設立行政長官反恐督導組、保安局局長反恐統籌組」——是反映香港恐襲風險有變?還是有其他考量?為什麼特首有一個、局長又有一個?
「長期堅持經完善的選舉制度」——「長期」是多久?基本法內普選目標仍在,這段「政制整固期」內,我們應至少檢討「完善後選舉制度」的利弊嗎?
「關愛隊增加資助額五成」——如此每年政府會多花3.4億元,關愛隊不是主要義工性質嗎?增資助的具體理據?
「政府會穩慎推展交椅洲人工島建設」——即「穩陣」加「謹慎」?坊間一直擔心既有北都、又有大嶼,庫房能否負擔?施政報告對公共財政再一次留白,眾多大計也未有「price-tag」(價錢牌),「穩慎」一詞是否折射出政府內部也有隱憂?站在小市民角度,何不撇脫暫擱?
3萬多字中,也沒有出現過「市道」兩字,而這卻是真實世界中,市民感受很深、很想有答案的。由幾個月前特首說「執10間開16間」叫市民有信心,到今次,口風似已改了,承認即使再催谷旅客,轉變已是「結構性」,政府負責「指明方向」,政策上幫到就幫,然後「你要嘗試改革自己,自己進步」。在指望商人發揮創意「不要陶醉以前方法」之際,政府自己提出的招數,是「再推還息不還本」和向中央爭取恢復深圳一簽多行(仍爭取中、未有期)。我不禁思考,當政府出台的新點子是「低空經濟」、「銀髮經濟」、「烈酒貿易」時,是否華潤堂轉賣茅台,再找無人機送貨,就不用執笠?如果此刻我是一間苦苦掙扎的舖頭仔老闆,我也許會覺得政府的確指明了困境,方向卻未明。
特首李家超在記者會開場白談其改革理念:「在我們判斷事情本質,從而思考如何改革,要掌握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什麼意思?就是每件事不會單一存在,其存在牽引着不同部分,不同部分會因為改革而可能有牽引作用,所以一定要掌握系統觀念,而系統觀念裏有很多關係,我們必須要留意。」隻隻字都識、拼埋卻唔識,像一些未經加工的文字。再揭那228段,看到第95段時,精神為之一振,因為政府會「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細看原來負責新藥臨牀數據那類事情,我卻認為政府「頂層設計」都急需成立一個——去研究真實世界小市民在想什麼?急什麼?如何用他們明白的語言寫一份施政藍圖?
註:
1. 窗玻璃的表面總面積不少於房間樓面面積的十分之一;面對室外及該等窗戶總共最少有相等於房間樓面面積的十六分之一的面積能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