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自5月29日起至11月4日,策劃了一個名為「層層有漫畫」(La BD à tous les étages)的項目,於博物館每個樓層設有不同專題的特備展覽。「漫畫」一詞法語為bande dessinée,簡稱BD,在法國藝術史中被稱為「第九藝術」,亦在法國近代藝術史中佔一重要席位。Bande意即「條狀形式」,源於20世紀初在報章頁面下方所留有的條狀位置,予畫家刊登嘲諷時事的繪圖。後來,繪圖變成多格連貫,並增添故事性,便成了我們日後所說的「漫畫」。法語中存在着manga、comics和BD三個詞彙:manga為日式漫畫;comics則指涉美漫;而BD乃歐系漫畫,在印刷上偏向大本、精緻且偶有上色。由於BD大多非周刊連載,若有後續故事則會如小說般以獨立本子的續集形式出版,因而也有「圖像小說」(roman graphique)之稱。
是次項目中最重要的展覽名為「Bande dessinée, 1964-2024」,設於館內主打的特備展館樓層(6樓),展出大批原稿以及小量場景草圖和分鏡圖。由於漫畫史既豐富又多元,無論以時序、地域、風格論或出版形式來分門別類,均難以概括所有派別,又或過於偏頗,於是策展人聰明地以創作動機和故事結構來講述他們心目中的漫畫發展史。展覽以美國1960年代興起的地下漫畫Zap Comix及法國戰後漫畫雜誌Hara-Kiri打頭陣,點出「漫畫即次文化/反文化」這中心思想。漫畫向來生存於主流文化與被排斥的載體之間,以幽默和戲謔形式反映社會百態:Hara-Kiri意即「切腹」,暗喻出版人「拚死」也要嘲諷時弊,刊物在1960年代曾一度被禁,並被視為「低俗」讀物,後來才演化成著名的諷刺漫畫雜誌Charlie Hebdo。而諷刺的是,雜誌的其中一名主編也真的在2015年恐襲中被極端伊斯蘭分子所殺。
展覽後續其他部分的分類也別具心思,例如:喜劇類展區有Astérix(《高盧英雄傳》)的Albert Uderzo、Lucky Luke(《幸運的路克》)的Morris、《叮噹/多啦A夢》的藤子不二雄;鬼怪類有《鬼太郎》的水木茂、《下水道的美人魚》的日野日出志和《飄流教室》的楳圖一雄;夢境類有Julie Doucet和Blutch;科幻類有漫威和DC系列的作者們、曾參與《異形》、《第五元素》電影草圖設計的法國大師Mœbius,以及《阿基拉》的大友克洋……其他還有歷史、傳記、文學、城市類等展區,盡量以簡潔且多元的分類來展示諸位大師的原稿。可知法式漫畫舉世聞名、歷史悠久,其讀者群對作品很有要求:他們不單追求畫功,更愛好深刻的故事;因此,描繪人性、具社會觸覺和人文關懷的作品特別受歡迎,而這市場特色在是次展覽中可見一斑。
此外,倘若大家時間充裕,不妨參觀一下5樓的對話展,了解近代藝術如何影響漫畫創作,例如Blutch的作品便深受「具象派」大師Balthus所啟發。而2樓圖書館內,則設有Corto Maltese的特別展:這部由意大利大師Hugo Pratt所創作的系列,堪稱遊記漫畫和冒險類漫畫的鼻祖,館內展出其大量手稿和原圖,萬勿錯過!
文:塞納河專業投訴員
(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