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周記: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

文章日期:2024年11月03日

【明報專訊】美國大報《華盛頓郵報》過去兩屆大選都在社論為特朗普的對手背書,今屆大選原定為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背書,這例行公事不見得對選情有何影響。豈料老闆貝索斯(Jeff Bezos)卻臨急叫停,決定在今屆大選開始保持中立,是36年來首次。決定引起《華郵》員工及讀者強烈反彈,質疑貝索斯因為商業利益提早向特朗普叩頭,20萬讀者斷訂,貝索斯雖然搬出中立原則辯護,但《華郵》那句自2017年便印在報頭上的「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民主死在黑暗中)再也沒有顯得如斯沉重。

「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這標語當年面世時吸引各方注意,惹來不少嘲笑諷刺。由於見報時特朗普才就職一個多月,不少人覺得是針對經常抹黑傳媒為fake news的特朗普。晚間清談節目主持Stephen Colbert便認定《華郵》向特朗普下戰書,建議更有霸氣的版本:「No, You Shut Up」(你才閉嘴)、「We Took Down Nixon — Who Wants Next?」(我們拉倒了尼克遜,誰想當下一個?)。

貝索斯入主《華郵》 總編讚賞

這可是美麗的誤會。這標語的故事,還得自貝索斯2013年入主《華郵》說起。一提起《華郵》,自然想起五角大樓文件案、水門事件等威水史。在老闆葛蘭姆夫人(Katharine Graham)支持下,《華郵》記者鍥而不捨揭發政府謊言和醜聞。不過,在數碼時代,《華郵》卻舉步維艱,收入下跌、讀者流失。葛蘭姆家族2013年以2.5億美元將《華郵》賣給貝索斯。貝索斯投入資金及技術推動《華郵》數碼轉型,又重新包裝《華郵》。據2012年12月31日至2021年2月28日出任《華郵》總編輯的傳奇報人巴倫(Martin Baron)在Collision of Power: Trump, Bezo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暫譯:權力的碰撞:特朗普、貝索斯和《華盛頓郵報》)憶述,貝索斯2015年提出要一句能夠傳遞《華郵》理念的標語(他稱之為mission statement),要反映《華郵》的地位,令人不單覺得「這是我想訂閱的報紙」,而是「這是我想歸屬的理念」。這任務可苦了《華郵》上下,巴倫等人擬定了一張長長的名單,但卻遲遲未決定。到了2016年9月,貝索斯不耐煩捉巴倫等人開會,最後選定名單上的「A Free People Demand to Know」。不過,貝索斯問過太太後改選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這句話其實源於法官Damon J. Keith 2002年一句說話:「民主死於閉門」。(Democracies die behind closed doors)。巴倫坦言當時並不太喜歡這句標語,覺得太黑暗。

貝索斯在巴倫筆下是好老闆,協助《華郵》成功數碼轉型,又放手讓他工作,從不干預。特朗普上台令《華郵》讀者增加,流量更一度超越《紐約時報》。巴倫寫道:「貝索斯正在復興一個特朗普決心摧毀的機構。」巴倫初時也害怕貝索斯會干預編輯部,部分員工也擔心貝索斯有太多商業利益,不過,在巴倫任內,貝索斯沒有干預過編採工作,只是間中提意見,例如特朗普就職前,貝索斯便曾建議《華郵》社評盡可能在一些議題上支持特朗普。《華郵》的報道屢惹特朗普不滿,特朗普把矛頭指向貝索斯和他旗下業務。2018年,特朗普連番在Twitter(現稱X)上狙擊貝索斯所創辦的亞馬遜,指亞馬遜沒有交稅、又跟美國郵政勾結令國家蒙受損失。貝索斯當時還安慰巴倫等人:「不要擔心我,只管做好工作。我會支持你們。」

擁亞馬遜 2019年失高昂合約

一個不會干預編輯部自主的老闆有多重要,《華郵》上下深知肚明。權貴要向傳媒施壓,除了向老總埋手外(巴倫在書中便提及特朗普怎樣致電他投訴《華郵》報道,尤其不滿那些涉及他外表的描述),威脅老闆也是慣用手段。《華郵》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追查水門事件及相關報道時便受過不少威脅,伯恩斯坦憶述,有次他準備刊登一篇關於尼克遜競選連任的秘密基金報道,致電尼克遜親信、司法部長John Mitchell回應,對方怒不可遏,咆哮:「如果這篇報道刊登,(《華郵》老闆)葛蘭姆的乳頭一定會被塞進大型絞擰機。」伯恩斯坦將這句話也寫進報道,只是總編輯刪去「乳頭」。葛蘭姆讀到報道時大為震驚,但後來將之變為笑料,找人做了個微型絞擰機掛在頸鏈上。

貝索斯2013年入主《華郵》時,在給員工的信中亦提到這段逸事,承諾將效法葛蘭姆夫人:「雖然我希望永遠不會有人威脅要把我某部分身體放進絞擰機,但如果真的發生了,我準備好效法葛蘭姆夫人。」

不過,跟葛蘭姆家族相比,貝索斯的商業王國龐大得多,利益瓜葛也遠為複雜;《華郵》面對的也不止是一個腐敗政客,而是一個漠視任何制衡、 擅長煽動對立的特朗普。亞馬遜是美國最大的網上零售商,近年開拓雲端技術業務,跟政府有不少合約。經過特朗普2018年狙擊後,亞馬遜2019年痛失一份價值高昂的雲端運算合約。貝索斯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一直跟馬斯克的SpaceX爭持激烈,為太空總署及國防部合約爭得頭崩額裂,而馬斯克目前正全力支持特朗普,準備在特朗普入主白宮後大展拳腳。一切發展都似乎對貝索斯不利。

2024年10月25日,《華郵》出版人兼總裁William Lewis宣布今屆大選起不會再為任何候選人背書,聲言只是回歸《華郵》的傳統(《華郵》在1976年才首次為總統候選人背書,當年支持民主黨卡特),並稱相信讀者會自行決定投票給誰。這決定引起不少質疑,《華郵》評論部及新聞部一向分開運作,為候選人背書是評論的範疇,社評過去也一直批評特朗普,怎會突然要中立?一批評論版作者簽名反對,評論版特約編輯Robert Kagan 辭職。新聞部則以事實說話,10月28日便刊登了一篇題為Some billionaires, CEOs hedge bets as Trump vows retribution的報道,指因為特朗普誓言要報復,令不少富豪及總裁都小心翼翼。

特朗普施壓 突出兩人利益衝突

《華郵》10月29日刊出貝索斯的文章,承認時機有欠周詳,應該一早便作出不背書的決定,但強調沒有利益交換,也未就決定跟任何候選人聯絡。他指出,美國人對傳媒信任低落,要挽回信任,傳媒不僅要做到準確,亦要在觀感上做到令人覺得準確,為候選人背書只會加深讀者認為《華郵》有偏見的印象。他承認,拒絕為總統候選人背書本身不足以讓信任度大幅提升,但卻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有意義的一步」。

《華郵》10月30日又再刊登報道,名為For Jeff Bezos and his businesses, Washington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詳細描述亞馬遜高層如何試圖跟特朗普團隊建立友好關係。亞馬遜總裁Andy Jassy曾致電特朗普,特朗普要求他作巨額捐款,稱自己將會勝出,應該要幫助他才符合公司利益,但Jassy最終沒有捐款。《華郵》宣布不表態同日,Blue Origin的高層在得州跟特朗普會面。報道同時亦詳述貝索斯旗下企業涉及政府合約的利益。

當然,這些事實鋪陳並沒有證明貝索斯是因為商業利益而要《華郵》放棄為賀錦麗背書,但卻描繪了特朗普如何對企業威迫利誘,貝索斯的可能利益衝突也更加突出。這也是為何看似無關痛癢的背書掀動論者對《華郵》以至美國傳媒前途的憂慮。特朗普在首個任期便已向傳媒宣戰,2018年更自誇任內一大成就便是說服美國人大部分傳媒是Fake News。特朗普雖然還未上台,卻已多番威脅要吊銷不中聽傳媒的牌照,最新便在得州一個只有一個法官的地區法院(法官是特朗普所委任)向CBS提告,指控該電台播出賀錦麗訪問時刪剪片段,令賀錦麗有關中東的答案顯得較有焦點,對特朗普不公,要求賠償100億美元——雖然電台剪輯訪問是慣常做法。這解釋了為何看似無關痛癢的背書掀動外界對《華郵》以至美國傳媒處境的憂慮。《華郵》前總編輯巴倫批評貝索斯阻撓《華郵》背書,只會鼓勵特朗普進一步恐嚇《華郵》及其他傳媒老闆。

報章應否為候選人背書當然可以討論,但在美國傳媒面對艱難處境之際急急阻止背書,還搬出傳媒信任度出來說項,不引起猜測及憤怒才怪。貝索斯指社會不信傳媒當然是實情,但此現象是誰導致的?是否可完全歸咎傳媒?他強調觀感的重要,但利益衝突的觀感對傳媒公信力的損害亦有過之而無不及。11月5日總統大選投票過後,《華郵》等美國傳媒將如何繼續緊守崗位,相信為全球不少同行關注。

文˙林康琪

編輯˙周淑樺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