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於《牡丹亭》題詞一語點出情如何教人一往而深,乃至活得浮生幻夢兩難分。而台北國光劇團將於戲曲中心演出崑曲《牡丹亭》選段的同時,帶來與日本橫濱能樂堂攜手製作,首次在台灣與日本以外演出的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結合崑曲與能劇探討生與死、愛與情的永恆議題。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牡丹亭》裏麗娘夢中初遇柳生,夢醒後雖因思憶成疾而亡,最終卻仍能迎來以麗娘復生、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而國光劇團這次要說的,卻是一段經已注定消逝的戀情。由唐傳奇《李娃傳》滎陽公子與妓女李娃跨越階級之戀,代代改編為明傳奇《繡襦記》中書生鄭元和與娼妓李亞仙的故事,歷代故事中的才子佳人莫不成為眷侶。這次新編《繡襦夢》卻一改結局——李亞仙自以門戶不配便不辭而別,二人就此天人永隔。故劇首便以暮年鄭元和臨江回顧一生,在彌留恍惚之間憶起那段無可再追的愛情。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世家子弟與娼妓的戀情能以大團圓告終,如今看來牽強,故作了更貼合現實的改編」。或許一段帶點遺憾的感情,更蝕人心骨。
崑曲能劇結合 「內核前衛形式傳統」
情之極生愛,而愛之極則踰越生死與時空。《繡襦夢》中李亞仙雖未能回歸人世,但她親手編織的披風,卻在鄭元和日復日年復年的思念下化身魂靈——成為其打破死生閾限,在夢中重遇愛人的媒介。而這種無法忘懷的心情,成為了跨界的密碼。是次與崑曲結合的,是日本能劇中亡魂在夢中世界出現回憶過去的「夢幻能」,故演員劉珈后劇中飾演的非李亞仙,而是情感託物而生的「繡襦」,她亦談到「以李亞仙所遺留下來的服裝的精靈的第二視角,為第一人稱作代言」是傳統戲曲較少涉及的方式,也是挑戰所在。
崑曲與能劇,在兩種不同土壤發展的古老劇種舊舊交融時,反可以帶來新突破。張育華表示,這次跨界改編的「內核前衛,但形式不脫傳統」,即便在日本最傳統的能樂堂舞台也「不會出格」。她提到由日方設計的服裝雖一改崑服的樸素,在協商下加入傳統的「水袖」後,反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而當初《繡襦夢》於日本上演時,也花費了不少心力磨合兩個劇種的表現方式。能劇舞台除了象徵陰陽二界的「能間」與「主舞台」,尚有連結生死之間的橋樑,在編排時便需要思考如何適應並化用這些元素。劇中飾演鄭元和的崑曲名家溫宇航便表示在日本演出時曾被要求「只能穿足袋」演出,作為慣以足底連動表達角色性格、心情的崑曲演員,「一時間不知如何表演」。最終由步法到動作重新摸索,發展出以能劇不穿鞋靴緩步的形式,展現崑曲角色內心折疊情感的新技法。而即使如今回到沒有限制的現代舞台,他們亦選擇沿用這種崑、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方式演出。
幽怨長唄響起,一抹佝僂的身影自盡頭顯現,跬步相接走過生死之間的長廊,一抬足、一踏地都浸溢着數十年來的懊悔。伴隨鮮少於現代舞台亮相的三味線與日本偶戲,為崑曲「以有限之生顯永恆之情」的命題添上了一份侘寂之美,如同張育華、溫宇航所言:「在兼顧劇種主體性的前提下跨界,並以新編展現活化的可能。」
新編《繡襦夢》及《牡丹亭》(選段)
時間:11月22日晚上7:30
11月23日下午2:30
地點:戲曲中心大劇院
票價:480元、400元、320元、2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