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伙中生代劇團創作 拓觀眾群 盼建「晉升階梯」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06日

【明報專訊】2024年快完結,還記得今年看過什麼印象深刻的劇場作品嗎?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處當代表演組去年推出「西九創作人系列」,找來中生代劇團合製節目,《植物人》、《給美狄亞的男孩們》、《郵差》等劇作都在此計劃下培育誕生。本報專訪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高級製作人(戲劇)李筱怡,她表示「需要推動中生代劇團前往下一個階段」,再將資源用來支持新一代,使劇團生生不息地「進化」。這個策劃目的似乎剛好與《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要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提供事業階梯的願景不謀而合。

從前期研究起支援 提供策略建議

西九創作人系列第一和第二季的合作劇團包括藝君子劇團、天台製作、再構造劇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綠葉劇團,他們已成立約10至20多年,李筱怡欣賞每團各有不同特質和表演形式,創作的故事都能連接到當代議題,因此與這些有潛質的劇團合製節目,從研究與發展(research & development)階段開始,支持和推動他們創作各種形式和題材的作品,藉西九創作人系列培育新作和擴大劇團的目標觀眾群。

李筱怡坦言劇團最欠缺的就是資源,包括金錢和時間,「這是永恆的問題」。她指平日劇團習慣申請資金,得到資金後就自己搞定製作,最初也以為西九只是提供資金的角色,實際上「我們是co-producer(聯合製作人),是一起polish(精煉)那件事,我們是equal(平等)的」。合製過程以「creative producing」的形式進行,全方位幫助劇團制訂製作計劃,由前期研究階段開始提供養分,例如介紹學者給劇團,讓劇團訪問他們或作交流,以鞏固劇本內涵,整個過程看似奢侈,但李筱怡認為這才是一個合理的創作過程。之後就因應變數提供不同策略發展建議,提供需要的器材或技術人員一同製作,追蹤整個製作,李筱怡形容西九擔當互補的角色,「我希望這個生態可以做到『物種多樣化』,就好像濕地一樣,什麼都有」。

細團挑戰大製作獲正評 有作品得獎

頭兩季的劇種和形式非常多元。李筱怡逐一介紹:《植物人》靈感源自韓國作家韓江的小說《素食者》,以主張「色性裸暴」的劇團特色,討論權力、性別和生存議題;《天真與世故之歌》由天台製作帶領香港演藝學院學生編作「成長」的故事,融合錄像、投影、燈光多樣形式表演;《郵差》(第一部)改編自西樓月如鈎著的網絡小說《我係窮郵差,專門幫陰陽相隔嘅親人送信》,觀眾戴上耳機游走西九各處體驗劇場;《給美狄亞的男孩們》以古希臘悲劇《美狄亞》的結局為起點,結合遊戲和即興,從兒童目光看命運和生死等嚴肅議題;《〈山海經〉第一部曲──山川命》以宗教及傳統民族的肢體動作,結合戲曲、文言文介紹混雜多元、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李筱怡說大部分的劇團規模較小,第一次到Freespace(自由空間)有一定座位數量的場地演出,並處理較以往大型的製作,對於他們來說已有很大挑戰,「賣一張飛其實好不容易」,幸好最終劇作都獲得正面反應,《植物人》更獲得年度優秀製作等多個舞台劇獎項,「以他們的表演形式和風格,我會想像到他們站在國際舞台裏面,去到那個standard(標準)」。

盼生態發展平衡 有新劇場也要有梯隊

另外不少劇作亦招引初接觸香港劇場的觀眾,「說了很多年了,我們需要有新觀眾,西九創作人系列希望觀眾踏進來會連結到某些東西,『好像說了我的故事』,貼近人心多一點,然後吸引他們繼續看劇團的其他work」。李筱怡補充這樣才有助劇團有能力去其他規模更加大的場地,生態才會健康,她直指「這一班中生代劇團已經趨向成熟,但大部分還沒有去過一些比較大的場地表演,他們是時候可以step up,因為這一代不step up,跟着之後那些呢」?入行廿多年來,她經常聽到「斷層」的情况,當她成為製作人時就想令生態發展平衡,「他們除了在Freespace『擔到旗』,也有機會和能力去到Lyric Theatre Complex(演藝綜合劇場)」。那是預計在2025年完成興建、西九文化區的新表演藝術場地,設有3個分別可容納270人、600人和1450人的劇場,她說「將來其實同時運行多個不同scale(規模)、座位數目的場地,那就是代表要夠『物種多樣性』,以及就是有梯隊」,中生代和新生代劇團能同時晉身至另一個階段。

西九創作人系列將會繼續探索以不同形式培育新劇作,李筱怡已興奮地拋出想法:「試想像5年後《天真與世故之歌》的原班人馬再演一次?」歷經社會磨練的少年也許變得世故得老謀深算,「觀眾可以一起看那個growth(成長)是怎樣,因為這reflect(反映)到香港不同世代的面貌」。《山海經》亦會延續製作出完整版,並研究帶到海外演出。

文: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